嘉兴市文物保护网
  新闻动态
新闻中心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新闻中心»中国文化报:对拆除文物追责的示范意义
中国文化报:对拆除文物追责的示范意义
发表时间:2014-07-22    浏览次数:2613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唐伟  2014-07-22


日 前,陕西文物部门证实,在拆除陕西省洛南县城隍庙事件中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的县长、副县长和相关部门领导等5人分别受到行政警告、行政记过处分。这是自《中 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和《陕西省重大文物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规定》出台以来,陕西省首次依法追究地方政府法人违法的县(市)级主要领导责任。

    文物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因此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以圆明园为例,重建或许不是难事,但遗址更具有历史价值和时代烙印,因此,不重建才会成为普遍共识。然而,在短视的政绩观面前,一些地方重经济、轻文保,建设性破坏、开发性破坏、旅游性破坏文化遗产现象时有发生,并创造出“开发式保护”“拆迁式维 修”等新名词。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的胡同、南京的老巷、广州的骑楼和西关大屋等遭受严重破坏,各地很多历史文化建筑在开发商与地方政府的“改造”旗号下岌岌可危。 比如在湖南永州东安县,除了吴公塔,还有新吴公塔。前者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却无钱维修,后者则是当地政府花费百余万元在新城区修建的新塔。宁修新塔不固旧塔,即是政绩观扭曲下的行为变异。更有甚者,在利益驱动下,地方政府和开发商上下联手,公然毁损文物古迹。

    究其原因,在于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失之过软、失之过偏,无法形成刚性的震慑效果,特别是对负有决策、审批和管理责任的公权力失去了应有的监督和追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自1982年11月19日起施行后,先后进行了4次修订,这么长时间才做出了首次问责,或可作为文物保护现状堪忧的注脚。

    尽管如此,对拆除文物首次追责仍有积极意义:一是对于其他地方官员有着警示和教育意义;二是能起到普法的作用;三是有了首次的破题效应,问责就不会因为潜规则而成为铁板一块。



 
主办:嘉兴市文物局 承办:嘉兴市文保所 版权所有:嘉兴市文保所 技术支持:嘉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电子信箱:jxwbs01@163.com 电话:0573-82067233 传真:0573-82067233 浙ICP备14041269号
您是第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