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浙江文物网 作者:李力行 2014-07-29
7月25-26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现场评估工作组对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展了现场评估。省文物局副局长吴志强、郑建华和区委常委、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张俊杰陪参加,良渚遗址管委会副主任陈寿田汇报了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运行情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现场评估工作组对良渚国家考 古遗址公园建设给予充分肯定,要求总结“良渚经验”,为推动全国大遗址保护和国家遗址公园建设作出贡献。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现场评估工作组实地检查了良渚博物院、美丽洲公园(玉产业园)、莫角山遗址、大莫角山发掘现场、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良渚古城北城墙遗址,听取了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情况汇报,查阅了相关台账档案,并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对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和 运行维护情况进行总体评估。
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良渚遗址保护区核心,其所依托的良渚遗址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考古聚落遗址,代表了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最高成就,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大遗址之一,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的重要物证,1996年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1994年、2006年和2012年三次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杭州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为依据,一次规划、分期建设。总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其中一期规划10.65平方公里。目前已经建成开放的区域为良渚博物院、美丽洲公园(良渚玉文化园)。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概念诞生于良渚。2009年,国家文物局在良渚举办第一届“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通过了《关于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良渚共识》, 研讨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和《评定细则》,从此开启了我国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考古遗址的新纪元。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对“以考古遗址公园建 设为抓手”的良渚大遗址积极保护模式予以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称赞良渚博物院、美丽洲公园是全国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典范”。
2010年,国家文物局命名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良渚、圆明园等12家考古遗址公园帮上有名。2011年,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挂牌;2013年,良 渚古城遗址申遗工作实质性启动,遗址区范围内的农户和企业大规模搬迁,《良渚古城遗址遗产保护、展示、整体规划及方案设计》报国家文物局审批,为遗址本体保护、现场展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目前,遗址公园建成开放区域管理有序,2011年-2013年累计接待游客近140万人次,旅游旺季游客最高日接待量近 6000人次,社会效益显著。现任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在实地检查良渚遗址时,对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在保护良渚遗址、申报世界遗产、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上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现场评估工作组在评估反馈会上表示,“通过现场踏看、听取汇报,为良渚遗址在中国文明史上的重大价值所震撼,为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和 良渚遗址管委会在保护良渚遗址、申报世界遗产、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上所取得的成效所感动。良渚在遗址保护、申报世界遗产、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上成效非常明显,为全国的国家遗址公园建设作出了非常的贡献。希望良渚遗址管委会认真梳理、总结、提炼“良渚经验”,特别是总结法制保障、资金保障、土地整理、文 物保护补偿机制、考古研究等方面的经验,为全国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作出贡献。
工作评估组认为,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脚印清晰可见,亮点可圈可点:良渚遗址本体及其历史环境的保护理念正确、卓有成效;良渚遗址的考古研究持续推进、成果喜人;遗址公园后续建设资金保障刚性、法律保障到位,评估组对打造“全国国家遗址公园建设的典范”充满信心。评估组要求,下一步, 要遵循对遗址干预、遗址影响小的文物保护原则,加强考古研究,加强遗址监测,慎重开展展示;要妥善处理好保护与申遗的关系、公园规划建设与城乡发展的关系,取得保护、申遗的互补,保护、利用的“双羸”,为丰富完善我国大遗址保护和遗址公园建设理论与实践做出积极的、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