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浙江文物网 作者:方向明 2017-01-04
2016年12月30日,2016年度浙江省田野考古培训班结业

典礼在杭州举行,省文化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长柳河,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建华等出席了结业典礼,来自全省十一个市县二十五个文物考古和博物馆机构的25名学员,通过近三个月的田野考古培训,学员们顺利结业。
虽然1977~1978年河姆渡遗址第二次发掘就曾举办过浙江省第一期亦工亦农文物考古训练班,1997年遂昌好川墓地发掘、2002年嵊州甬金高速公路考古等也先后举办了四次全省考古培训班,为全省文博考古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新形势下全省尤其是市县基层的文物考古队伍总体上薄弱,亟待进行全面系统的训练。为了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队伍的建设,提高文物系统专业人员田野考古的技能水平,增强考古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在浙江省文物局的正确决策和全面指导下,2016年上半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班子多次开会研究相关事宜,精心谋划,认真准备,周密部署,圆满完成了本次田野考古培训班的承办任务。
培训班学员来自各市县的文物保护管理所、博物馆或其他文博机构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在编在岗人员,大多具有考古学、博物馆学、历史学或其他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专业,热爱文物考古事业,能适应田野考古环境。以地市所在文广新局、文物局统一报名,通过审核最后录取了25名学员,其中女学员8名。
2016年10月8日,培训班正式开始,培训班分为理论课程培训和田野考古实训两部分组成。3天理论课培训,分别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讲授田野考古专题,有徐新明研究员《旧石器时代考古》、王海明研究员《浙江新石器时代考古》、黄昊德副研究员《浙江商周考古概论》、李晖达副研究员《浙江汉三国两晋南朝考古》、郑建明研究员《浙江青瓷发展概况》、郑嘉励研究员《浙江宋元考古》、王宁远研究员《数字化及多学科手段在良渚古城考古中的应用》、郑云飞研究员《科技考古》、方向明研究员《传统考古绘图》等,理论培训班结束后,还进行了闭卷笔试。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还向学员们分发了《考古学概论》(栾丰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第十辑)、《小兜里》、《东苕溪流域夏商时期原始瓷窑址》、《浙江汉六朝墓报告集》、《浙江宋墓》针对性书籍、报告,以及PDF版《田野考古操作规程》、《宁波北仑大榭遗址考古工地总日记》范本(时萧)等,并要求在培训期间完成一篇阅读心得或报告。
理论培训结束后,学员们分为三组,赴安吉107号墓、长兴横山土墩墓群、海宁达泽庙遗址进行田野考古培训,分别主要由田正标研究员、陈元甫研究员、孟国平研究员、赵晔研究员担任指导老师,他们以身作则,以良好的工作作风,过硬的野外功底言传身教,影响塑造培养学员的优良作风,找边揭面,辨认土质土色,划分地层,照相、绘图、文字记录、全站仪测量等手把手辅导,教学相长,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学员们勤学苦练,成绩显著。虽然学员毕业于不同的学校,专业背景不一,但是学习态度端正,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自始至终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培训。诚如海宁达泽庙组在总结归纳的丰富收获中所言,他们学会了测量布方、区分地层堆积、清理遗迹单位、谨慎采集遗物、掌握器物整理、完整记录信息、习得其他技能、加深了考古认识。培训班结束后,学员们不但完成了个人发掘小结和培训心得体会,还递交了读书阅读报告。学员战国辉来自舟山市文物保护考古所,他在心得体会中写道,指导老师赵晔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为我们安排了大量基层文物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专业内容,以田野发掘为主,穿插器物修复、考古绘图、文物拓片和地方文献、学术史等多重内容,结合实地参观,饱满、紧凑的课程安排,基本上涵盖了基层工作可能遇到的各个方面。通过这样全面的训练,提高了知识面,掌握了多项技能,获益匪浅。学员黄彩红,来自丽水市莲都区文保所,她在《[浙江宋墓]读后感》中说,《浙江宋墓》在研究历史时期考古的方法和思路上给了我很有意义的启发,《浙江宋墓》最为显著的方法是将考古材料与文献记载相结合,来剖析社会历史信息,考古学是以考古出土的遗存为着眼点,直接的研究对象是一些古人留下的物品和痕迹,而其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人类历史和社会,为达到这一目的,在能够对考古材料具有相当的敏感性之余,能够充分利用文献材料也是一个重要途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