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周能兵 2014-08-28
珍贵的水利文化遗产三江闸保护堪忧,几乎是危在旦夕。昨天,记者在三江闸看到,一辆辆大货车从三江闸和危桥汤公大桥上飞驰而过。还有运输船穿过三江闸内孔。一位水利专家说,如果船一不小心碰撞了三江闸,绍兴这珍贵的水利文化遗产就会有灭顶之灾。而来回奔驰的大货车,也成了三江闸难以承受之重。
三江闸有极其重要的水利地位
绍兴三江闸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砌石结构多孔水闸,长103.15米,共28孔,在水利工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三江 闸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水文设施——水则碑,并实现定量调度水资源的古代水闸。三江闸代表了我国传统水利工程建筑科技和管理的最高水平。
据有关专家介绍, 三江闸是我国东南沿海萧绍平原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拒咸蓄淡工程,是在明代中期浦阳江改道、萧绍平原水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兴建的。三江闸建成之后,与萧绍海塘联为整体,成为萧绍平原水网的控制枢纽,阻挡了咸潮内侵,平时蓄积内河淡水,发生洪涝时可以排泄。同时保障了萧绍运河稳定的水位、水量,改善了航运条件,对 16世纪以来浙东运河的稳定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浙东古运河绍兴段的航运水位控制枢纽工程,还是浙东海塘文化的标志性工程和典范。
三江闸的水利功能已被1981年建成的新三江闸所取代。但三江闸主体结构仍保留完好。1963年,三江闸被公布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绍兴古运河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浙东运河上具有重要价值和地位的文化遗产,三江闸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
来来往往的货车重压,加上大型泥浆船的通行,让三江闸险象环生
昨天,记者在三江闸看到,许多运输货车从闸上来往通过。大货车通过时,站在闸上明显感到大闸在颤动。据有关人员介绍,与三江闸相连的汤公大桥,在多年严重超运重压下,已成为一座危桥。桥的两端设过水泥墩,不让货车通行,但货车至今照样通行。最让人感到担忧的是,汤公大桥作为危桥封航,几百吨的大型泥浆 运输船,在不符合通航要求和无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在三江闸孔通航,如狭窄的闸洞一经撞击,就有可能使三江闸倾倒。
记者在现场发现,三江闸周边看不见三江闸保护和三江闸的标识。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则镶入三江闸边的小山上,周围已围满了草和藤,一般人很难发现。三江闸的闸体已伤痕累累,已有“内伤、外伤”,而原来三江闸东西两边所记载的三江闸和纪念汤绍恩的汤公祠、碑石,都已不在。
目前,距三江闸北500米处长约1公里的明清海塘,保存完好,这也是省文保单位。距三江闸一公里处的三江所城东城门尚存。这是绍兴保存较完好的唯一的明代所建抗倭军事防守设施遗存,现在是市级文保单位。
三江闸目前最大的危险就是货车和过往船只。昨天,记者与市航管部门进行了联系。据有关负责人介绍,三江闸所处的河道是通江通海之处,目前主要有个绍兴泥浆码头建在附近,泥浆船在此通行。航运部门已建议对三江闸旁的汤公大桥进行改造,禁止从三江闸闸孔通行。
三江闸保护引起国内专家学者的关注
三江闸的保护工作已引起国内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去年年底在绍兴召开的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战略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发出“加强保护绍兴三江闸、将 三江闸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倡议。中国水科院副总工程师、中国水利史研究会会长谭徐明认为,三江闸在16世纪就建成长达100多米的滨海拦河大 闸,科学地解决了工程选址、地基处理、工程布置、砌石结构设计及建造等诸多工程技术问题,实现对萧绍平原区域水系的统一调控,并通过不同位置的水则碑对水位水量进行定量控制,制定系统的工程运行管理规章,实现了巨大的水利、生态效益。谭徐明认为,在钢筋混凝土出现之前,三江闸工程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水利工程 科技的最高成就,其技术领先世界300多年。
闸上奔驰的货车和水中来往船只对三江闸构成巨大的“杀伤力”,如何保护三江闸已迫在眉睫。我市有关水利专家认为,目前最要紧的是立即对三江闸采取封道、封航保护,使三江闸免遭灭顶之灾,对三江闸本体,进行切实有效的保护,使其本体及周边文物免遭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