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文物保护网
  新闻动态
新闻中心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新闻中心»嘉兴:让大运河流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嘉兴:让大运河流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发表时间:2014-09-03    浏览次数:1813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耿俪洳  2014-09-03

    2014年6月22日,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通过表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 录》。它是浙江嘉兴的首个世界文化遗产。从最初的蹒跚起步到如今的载誉而归,大运河申遗成功的背后,是等待了八年的时光,付出了八年的努力。

  运河文化   一座城市的历史底蕴

  长虹桥和长安闸,苏州塘、嘉兴环城河、杭州塘、崇长塘、上塘河、桐乡崇福至杭州坝子桥河道,这是嘉兴载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内容。占申遗河道总长十分之一以上的嘉兴,无疑是27个申遗城市中的佼佼者。作为嘉兴的母亲河,大运河是嘉兴具有世界意义的金名片。

  大运河嘉兴段北接江苏段,是京杭运河由苏入浙的水道接口与浙江段运河的主动脉;南达钱塘江,是自北而南沟通太湖与钱塘江两大水系的主动脉。据了解,修建年代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的大运河嘉兴段,是中国最早修建的运河之一。隋代江南运河的开凿,让大运河嘉兴段成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河段,从此确立了嘉兴 “左杭右苏”、“南北通衢”的运河古城地位。如今在嘉兴,110公里的大运河穿城而过,形成了“运河抱城、八水汇聚”的城市景观。

  嘉禾之地,因水而起;嘉禾之城,因水而兴。得天独厚的水系孕育出物阜民丰的嘉兴。昔日,运河穿越嘉禾大地,孕育万物、润泽众生,流出了嘉禾的繁华锦绣和生命智慧。灌溉之利、鱼虾之裕使嘉兴成为中国古代稻作农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和国家的财赋重地,带来了嘉兴“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美誉。舟楫之便还使得嘉兴成为水运中枢,让曾经的沼泽蛮荒之地变成如今的市镇繁华之所。大运河开拓的精神、开放的理念、开创的能力及包容的胸怀,推进了嘉兴的崛起和兴盛。 它,是让嘉兴城市繁荣昌盛的“无价之河”。

  如今,大运河依然是嘉兴南北交通干线的重要节点,串联着境内的河流港汊,形成了以运河为骨干、沟通城镇乡村的蛛网运河水网体系,发挥着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运河水柜”南湖、“运河管理机构”子城、“漕运重要物证”西水驿碑、“运河航标”三塔、“停泊休憩场所”落帆亭……众多与运河密切相关的文化遗产散落沿岸,构成了丰富的运河景观。大运河及相关遗迹让嘉兴的城市底蕴愈发厚重,它,也是让嘉兴历史文化遗产代代流传的无价之宝。

  运河保护

  一座城市的灵魂坚守

  运河之于嘉兴,不仅是这座城市的血脉和荣誉,是先辈留下的宝贵财富,更是深镌于广大市民心中的精神符号。静静流淌的运河牵动着无数嘉兴人的情感,牵系着无数嘉兴人的灵魂。八年来,一场规模宏大的运河申遗活动,把沉寂多年的古运河再次唤醒,也让它所流经的嘉兴吸引了世界目光。

  嘉兴运河的申遗历程充满曲折。2004年,山东举办第二届京杭大运河文化艺术节,邀请沿线城市参与,没有嘉兴。2005年,3位专家向18个京杭运河 沿岸城市发出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倡议,没有嘉兴。2006年,全国政协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的行程报道和图例上,没有嘉兴。“是嘉兴遗忘了运河,还是运河遗忘了嘉兴?”一时间,这一话题成为嘉兴市民和一些专家的讨论焦点。一座城市,因运河而激情澎湃;一座城市,为运河而自发反思。

  早在2002年和2004年,嘉兴市《运河保护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便相继实施。2006年,政协提案、专家调研、媒体报道……大受刺激 的嘉兴民众持续发声。同年,嘉兴市运河文化保护开发建设领导小组成立。最终,在中国大运河正式启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嘉兴名列其中,运河之城得以正名。

  踏上申遗之路的嘉兴痛定思痛。2007年,嘉兴组建普查队,对大运河嘉兴段沿线文化遗产全面普查;次年,普查队全程复查,登录河道本体149处、不可 移动文物437处,形成20余万字的大运河嘉兴段遗产调查报告;2008年,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被列为嘉兴历史文化保护十大工程;同年,市长亲自带头的 申遗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并设立申遗办,统筹协调各项日常工作;2009年,《大运河(嘉兴段)遗产保护规划》出炉,明确了遗产保护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 图;2012年,《大运河(嘉兴段)遗产保护和整治工作指导意见》出台;同年,《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嘉兴点(段)整治方案》获国家文物局批复,除重点河道外,运河沿岸的环境整治工程陆续实施;2013年,嘉兴船文化博物馆开设嘉兴运河文化专题展厅,海宁市长安镇成立长安闸遗产展示馆,同时建设遗产档案系统和监测平台……

  运河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运河文化的载体。要以运河文化保护为抓手,守住城市的历史根脉和文化基因。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让嘉兴对大运河的理解愈发透彻,行动愈发谨慎,对运河的保护与利用始终贯穿在城乡总体规划和乡村建设中。舍弃一些短期利益、克制一些开发欲望、控制一些发展冲动,树立一些创新理念, 反思之后的嘉兴正在小心翼翼地将运河珍贵遗存“串珠成链”!

  运河遗产   一座城市的发展底气

  辉煌的运河历史给嘉兴带来了无尽荣誉和自信。在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大运河项目中,嘉兴110公里运河河道全部入选。苏州塘、嘉兴环城河、杭州 塘、崇长塘、上塘河、桐乡崇福至杭州坝子桥河道,生动展现着大运河自春秋至现代的完整演绎历程。大运河嘉兴段的部分水工设施还代表了当时世界水利水运工程的先进水平:长安闸最早使用了“拖船坝”、“复式船闸”技术,实现了运河水系中不同水位河道间的航运功能;长虹桥是建在浙北平原软土基上的最大石拱桥,生动展现了当时拱形石桥建设的高超工程技术水平……

  然而,大运河成功申遗后,嘉兴又该做些什么?2014年7月11日,大运河保护工作座谈会召开。30多名与会人员畅所欲言,共叙“后大运河时代”嘉兴的新责任和新使命。

  大运河申遗专家委员会委员、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书恒表示:“大运河申遗成功不仅意味着荣誉的获得,更意味着要求的提升。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保护和利 用上都有它的规则、理念和方法,对此我们要加大学习和研究力度。”在她看来,目前嘉兴首先要做的是三方面工作:一是熟悉国际规则,加强日常管理;二是培养 专家队伍,做好科学决策;三是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嘉兴市运河文化专家学者也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从事运河文化研究十多年、现任市文化发展研究会副会长的崔泉森认为,除对入选运河河段加大保护力度外,不能忽视嘉兴众多运河支流,同时,尽管嘉兴只有两个遗产点,但对运河沿岸的其他文化遗产也要给予高度关注,在运河资源利用上,则可通过开辟水上旅游通 道等方式实现有效配置。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副主任朱樵表示,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嘉兴市相关部门要继续做好深入研究工作,保持运河保护的常态化,加大保护力度和监督力度,并在保护的过程中注意收集与运河相关的文物资料,不断充实嘉兴市的运河文化博物馆。与会专家还给出了开展运河知识义务讲解员招募等意见和建 议,强调吸引广大市民参与到运河保护工程中来的重要意义。

  申遗不是目的,保护和传承运河文化,继续发挥运河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才是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的宗旨。嘉兴将按照《世界遗产公约》及世界遗产组织的相关要求,落实各项保护措施,不断推进相关遗产点的保护修缮,确保文化遗产科学保护,历史文明永续传承,社会经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

  让大运河流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嘉兴请缨提旅,迈上新的征程。




 
主办:嘉兴市文物局 承办:嘉兴市文保所 版权所有:嘉兴市文保所 技术支持:嘉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电子信箱:jxwbs01@163.com 电话:0573-82067233 传真:0573-82067233 浙ICP备14041269号
您是第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