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文物保护网
  新闻动态
新闻中心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新闻中心»嘉兴:近代名士王甲荣珍贵手稿重归故里
嘉兴:近代名士王甲荣珍贵手稿重归故里
发表时间:2014-11-24    浏览次数:1793

来源:嘉兴日报  作者:刘艳阳  2014-11-24

    百余年前的清末嘉兴府,人们提及秀水县王甲荣府上,可谓无人不知。王府虽谈不上富甲一方,却也殷实富足,最晚从嘉庆时期开始,王氏一族便以耕读传家,书香门风绵延数代,其今日之后人仍在诸多领域颇有建树,堪称近代嘉兴名门。我国当代哲学史家、历史学家及著名书法家王蘧常即是王甲荣次子。有人曾说,近一 百多年来,嘉兴秀水称得上“书香门第”的只有两家,就是沈钧儒沈家和王甲荣王家。

  王甲荣,字部畇,历经晚清及民国,为光绪年间举人,不仅工于书法,且著述甚多,藏书甚巨。晚年的王甲荣曾出任广西永淳、富川知县及施恩知府等职,并游历南北,见识颇丰。其不少诗歌、文章,便是亲历、亲睹晚清至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巨大动荡所作。虽然王甲荣仅为嘉兴名士,并非国内近代著名文化人物,但他的不 少著述,仍旧是今人研究那个风雨飘摇时代宝贵的参考资料,也是今天的我们了解彼时嘉兴难得的文献。

  数月前,王甲荣一批珍贵的原始文稿历经曲折,终于重回嘉兴。翻阅这些已有百年历史的手稿,细品工整隽秀的书法和文字,这位早已作古的文雅之士及其所亲睹的晚清动荡与变局,忽然间令人不再心怀隔世之感,百余年之前的人与事,仿佛犹在眼前。

  高价买回

  终归故里

  今年夏天,范学森为了让嘉兴士绅王甲荣手稿重回禾城,费了颇多周折,代价不菲。

  范学森称得上嘉兴收藏界知名人士,业余从事收藏已有20余年历史。他经手的藏品种类包括邮票、古钱币、玉器、杂件、字画、扇面、明清家具等,不一而 足。这次入手的藏品,是他20多年中投入最大的一次。范学森说,论及藏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意义最重大者,非此次的王甲荣手稿莫属。

  “重回故里”的王甲荣手稿,包括王甲荣祖父王寿的《补楼诗存》、《玉树堂诗稿·寤宿集》;王甲荣的《艺文择录》、《冰叟草稿(庚午二月昉)》、《冰叟 草稿(癸亥初冬昉,附甲子、乙丑)》、《冰叟稿存(丁巳续,戊午)》、《冰叟稿本(庚申腊月昉,续辛酉、壬戌)》、《二欣室联语偶存(附近作诗稿)》、《二欣室旅牕随笔》、《二欣室随笔》、《二欣室草稿(丁巳年)》、《致友朋尺牍》、《杂稿》等。还包括《王甲荣年谱》印刷本校对稿、王甲荣乡试试卷、王甲 荣幼子王蕴常遗照、王蘧常“二欣室篇目”手稿十余页及金蓉镜等多人的手稿。先前,嘉兴鲜有人收藏王甲荣真迹,这十余册旧籍与诸多单页手稿,填补了对于嘉兴这位近代名人研究方面的空白。

  王甲荣手稿回归嘉兴的经过,不乏些许传奇色彩,谈及此,范学森颇为感慨。

  他说,这些手稿古籍,据传是在2010年夏秋之季从王蘧常后人家中流出的。“王蘧常生前在复旦大学执教,长期生活在上海,其子女也多在上海工作生活。这些古籍书稿,一直是由王蘧常女儿保管。据说,是她在收拾住宅时,把这些古籍书稿当作废纸卖了出去。不久,其中的一部分便出现在了上海灵石路的古玩市 场。”

  “2010年9月10日,嘉兴一位文史爱好者及藏家在灵石路古玩市场见到了这批手稿。但十分遗憾的是,当时,上海一家古玩店的老板抢他一步,以 5000多元已经买下。嘉兴的这位藏家简单翻阅了这些稿本,现场开价三万元请上海藏家转让。可是,对方说,刚刚买下这些稿本,还想再回去翻看翻看。眼见嘉兴近代名人的珍贵手稿旁落他人之手,嘉兴这位藏家却也无可奈何,只好悻悻而归。”范学森说,嘉兴人喜爱收藏历代乡土文人名士之作,在全国算是出了名的,正因此,有关嘉兴历代名人的藏品,在收藏市场的价格水涨船高。上海藏家眼见所购的手稿出自嘉兴王甲荣之手,难免有行缓兵之计、尔后坐地起价之意。这样的情 况,在收藏界屡见不鲜。嘉兴藏家也只能继续关注,没有其他办法。

  果不其然,第二年春天,其中一部分手稿便被上海藏家托人带到海宁兜售。几位海宁藏家曾有意将王甲荣手稿全部收入囊中,但上海藏家开出天价,也只好作罢。不过,王甲荣手稿真迹现身民间收藏交易市场的消息,引起了更多嘉兴藏家的关注。其后,有人专程奔赴上海求购手稿,无奈价格难以谈妥,均无果而返。

  “我也关注这批手稿很长时间了,之前也动过心,和上海藏家交涉过。不少嘉兴的藏家朋友也劝我买下来,更是坚定了我的想法:嘉兴的文献,最好要把它们留在嘉兴。今年,我手头有了一些闲钱,便催促自己赶快行动——如果王甲荣的这些稿本流失到其他地方,那就太让我们遗憾了。”范学森说,他带着诚意专程赶到上 海藏家的家中,几经交涉,终于商定了价格。历经四年,这批稿本最终回到了嘉兴。

  得到王甲荣稿本后,范学森一一查看了这些手稿和旧籍,随之有了意外惊喜:在这批稿本中,夹杂着十余页王蘧常真迹。“这十余页王蘧常真迹,是他在父亲去 世之后准备把父亲的文章整理成册,手写罗列出了归册的篇名目录。这十几页王蘧常手稿,大约写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范学森说,王蘧常是个颇有性格的人, 他把书法看作学问的流露和表现,即使日常写字,用的也是其最得意的章草字体。王蘧常的手稿虽字数不多,但章草书法特色非常鲜明,喜爱学习、研究王蘧常书法的人,一看便知出自这位书法大师之手。“我猜想,由于王甲荣属于地方文化名人,上海那名藏家研究、细读这批稿本的兴致不是很高,所以并没有特别认真地查阅稿本的内容,于是不知其中还夹有王蘧常手稿,否则,这批稿本的要价会更高的。”

  初步研读

  惊喜重重

  工作之余,范学森对这批新获手稿进行了部分研读。阅读之后,他愈发感觉,这些手稿对于了解王甲荣其人、其作,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虽然在《嘉兴历代人物考略》中,对于王甲荣所著书目进行过介绍,但由于他的书仅仅是手稿本,最后并没有形成刻印本,所以,其实并没有多少后人阅读过他的作品。作为嘉兴人,王甲荣手稿当中,相当一部分记述和创作,都与嘉兴有着直接的关系。”范学森说,在《二欣室联语偶存》中,有一幅王甲荣在烟雨楼重修之后写就的楹联:无楼无台有楼有台惟仗使君贤此日重开新世界,非烟非雨亦烟亦雨回思前辈事者番真润好湖山。“这副楹联,应该在烟雨楼曾经悬挂过。此前,对此并没有记录,楹联内容应是首次发现。”

  书稿中,还有一首题为《范蠡湖西子妆台》的绝句:“鸳鸯湖水双明镜,曾照西施晓画眉。记得横波矜一顾,枣花簾底并扇时。”在题跋中,王甲荣写道:“此 诗五十年前咏鸳湖杂忆,仅成前二句,屡咏不惬,意今始足之。”一首描写嘉禾风貌的七言绝句,跨越五十年方最终完成,可见王甲荣对于家乡浓情绵绵,而且其人心细如发,晚年仍不忘当初未成之作。这首诗的手稿,有多处明显修改痕迹,从中也能体会出部畇老人创作之严谨态度。

  此外,《胥山怀古》、《秀水县志蒲作英传》、《二欣室旅牕随笔》、《嘉兴城内节孝祠再记》等内容,均是王甲荣所作之关于嘉兴风土、人物文章。这些原始手稿,虽然多为草稿,王甲荣均斟字酌句,多处吟读修改,但每一字均清秀朗逸。端视字里行间,细品字体笔画,一位儒雅博学之士如在眼前,令人不由对这位嘉兴 先贤心生敬仰。

  晚年的王甲荣,经历了多年的游历生活。正是在此期间,他成为清代末年最大一次变局的亲历者。在范学森所得的这批手稿当中,对此有详细的记叙。“王甲荣 在十九世纪末年北上北京、天津,由此经历了1900年的庚子之乱。根据他手稿中的描述,八国联军侵华前夕,王甲荣一家正在天津。为了抵御外侮,他自告奋勇到清政府一支军队担任了幕僚。对于当时的时局,王甲荣保持着非常清醒的头脑,认为‘刀枪不入’的义和团无非自欺欺人,清政府倚重义和团抗击侵略,结果只有 失败。”文章中,王甲荣写道:五月十七八等夜,焚津城内外教堂并焚教民店铺、住屋,延烧邻比不少……(义和团)直入府县署大堂开狱纵囚,途遇各官,嚇令下 跪,睚眦夙怨,诬杀如戏,于是确知为乱民……自古无史倚乱民立国者。通过其笔记,可以得知,八国联军侵华前期,由于联军兵力不足,也曾有过和谈意向,但当 时的清政府错误判断形势,一意孤行,最终导致天津、北京相继失守,生灵涂炭。笔记表明,王甲荣向天津清军明确提出了平息义和团之乱、相机与八国联军谈判的观点与办法,今日来看,的确为冷静客观洞察时局之言。

  古稀之年时,王甲荣创作了其代表诗作《彩云曲》。这首长诗,反映的同样是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不过,这首诗,是为赞颂传奇人物赛金花所作。诗中描述,在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城之后,赛金花与普鲁士军队统帅斡旋交涉,力保百姓不再受侵害。对于这一京城名妓的义举,王甲荣不吝褒奖之词。范学森所获的稿本之中, 便有《彩云曲》原始手稿。通过手稿,可以发现,王甲荣创作这首长诗,几经修改,屡次誊抄。对比先后几个版本,我们便可一窥王甲荣创作时反复斟酌的思路轨迹。得到王甲荣代表作《彩云曲》的原始稿本,每每令范学森难掩喜悦之情。

  此外,王甲荣稿本之中,还有评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新式武器潜艇的文章。他还专门撰文,对辛亥革命及秋瑾等烈士大为颂扬。范学森说,通过这些文章,我们能够发现,尽管王甲荣为晚清举人,也担任过清政府官员,但他的思想并不因循守旧,是一位颇具前瞻性的开明士绅。这些稿本,让今天的嘉兴人对这位嘉兴先 贤有了更充分的了解。

  尽管从上海购得王甲荣手稿代价颇巨,但范学森仍旧开心不已。他说,历代藏书家都十分看重稿本的收藏,隶属嘉兴城书香门第的这批稿本,稀缺性显而易见,它们不仅是我们研究嘉兴历史文化的第一手重要文献,也是我们清楚认识中国近代社会非常重要的史料。




 
主办:嘉兴市文物局 承办:嘉兴市文保所 版权所有:嘉兴市文保所 技术支持:嘉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电子信箱:jxwbs01@163.com 电话:0573-82067233 传真:0573-82067233 浙ICP备14041269号
您是第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