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作者:王金生 2015-02-21
江南多水乡,水乡多桥梁。城镇村落,依山傍水,杨柳成荫,曲径通幽;那一座座石桥,或单孔,或双孔,有的甚至是三孔,它们就像一尾尾跃出水面的鲤鱼,游弋在通衢大道或大街小巷。
王江泾镇就是这么一座典型的多石桥的古镇。据清末民初秀水闻川(今秀洲区王江泾)人唐佩金印僧《闻川志稿》及《闻川缀旧诗》记载,当时不足0.3平方公里的王江泾集镇上,跨市河及夹河、新开河的石桥就多达十四座。
镇东南方向第一座既跨塘又跨市河的叫闻店桥。宋末元初,闻人氏在此开设店铺,这桥便被称为“闻店桥”(后讹称面店桥)。唐佩金诗云:“莫问巍科人,并失闻人店。万事付东流,出桥湍激箭。”
从闻店桥西行数十步,东西跨夹河的那座桥叫射襄桥,后讹称寿香桥。这是春秋时期吴国射襄城的遗址。乾隆皇帝下江南到王江泾时,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射襄桥下水长流,勾践夫差两并休。只有王泾一弯月,入波影尚学吴钩。”
由射襄桥往南还有一座无名石桥,遗憾的是它与射襄桥一样,现已不存。
从射襄桥西行不远,便是迎曦桥了。它位于一里街的中间。迎曦桥俗称郁家桥,相传为元末承事郎司农右丞郁遵(字子路。今王江泾人)创建。唐佩金诗云:“第二桥边路,迎曦接市廛。晓闻人语杂,旭影散林烟。”
迎曦桥再往西,便是济阳桥,又称圣堂桥。桥上原有处士钱彦癯的小祠。唐佩金诗云:“来水并此湾,盘涡激生势。上有啜茗人,凭栏看鱼戏。”
过济阳桥不远,市河折向西北,有桥名曰陶家浜小桥。清道光季年(1823),有一位名叫薛瘦吟的诗人(兼医生)在桥侧租屋居住,琅琅吟诗声常常逸出门外。唐佩金诗云:“老医僦屋居,诗声出桥外。未得千金方,但知十年后。”
由此小桥往北,便是浔阳桥(又名浔庄桥)。此桥与济阳桥皆为明代陶氏所建,故以陶氏两郡望名之。清代王江泾诗人宋景和《闻川泛棹集》诗云:“春水桃花浪拍天,浔阳古渡柳含烟。蒲帆幅幅随风卸,桥外新回汉口船。”
浔阳桥往北不远,便是万福桥。“市河至桥北最阔,里人亲迎者必过此,以符吉语。”唐佩金诗云:“溪光到此宽,荡漾鱼鳞屋。箫鼓彩舆来,吉语谶万福。”
万福桥往西北不远是定中桥,俗呼斜桥。相传桥下沉有一口神钟,常常在深夜轰轰作响。清代王江泾诗人杨象济诗云:“贝阙秋寒百怪惊,千秋碧水卧长鲸。人间久来黄钟调,底用铿然作不平。”
定中桥北侧是会源桥。唐佩金诗云:“闽海与燕山,魂魄谁皋复?桥下水会源,兄弟极南北。”写的是沈氏兄弟的故事。兄沈兆坤官福建石马镇通判,弟沈兆珩官刑部郎中,后殁于京邸。
由会源桥逶迤西北是太平桥。它脚踏两省,南为秀水,北为吴江。清陈毓乾《新杭竹枝词》云:“郎住吴江妾秀州,问郎只说住桥头。桥南桥北分乡县,桥下长流总合流。”
从太平桥东行不远,便是后兴桥。唐佩金诗云:“此桥建最先,江浙始连属。流水激古弦,相契桥南北。”
后兴桥之东为回龙桥。回龙桥原名新杭桥,两省各呼“新桥”。《闻川泛棹集》诗:“瓜棚豆架隐秋灯,纺织家家织手能。估舶连墙千里集,新杭桥下贩吴缯。”桥侧有陈玉珍与聘妻王烈女的合葬墓。唐佩金诗云:“流水不可回,同穴愿已足。桥畔双鸳鸯,双飞还双宿。”
由回龙桥向东,东西向跨在与市河相通的新开河上的那座桥叫永兴桥。《志旧集·注》记载:“庚申以前,夏夜多于桥下唱歌互答,文人亦纳凉焉。”唐佩金诗云:“纤纤月两头,今夜山歌早。卅载纳凉人,寒螀吊宿草。”
以上十四座桥,连同横跨在大运河之上的长虹桥及附近的其它石桥,将古老的王江泾镇点缀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