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文物保护网
  新闻动态
新闻中心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新闻中心»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发表时间:2015-03-05    浏览次数:1722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徐秀丽  2015-03-04

    3月2日,记者从国家文物局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进展情况新闻通报会上获悉,普查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全国普查工作积极推进,共调查国有单位102万个,基本摸清我国国有可移动文物分布状况。截至2015年3月2日,全国共登录藏品1268万件,上传电子照片1065万张,数据存储量达 2.7万G,并以平均每天6万件的速度上涨。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通报了普查进展情况。

  据介绍,普查工作启动三年以来,在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及各部门各系统的配合下,普查工作有序推进。目前全国共登记普查员25829名,实行统一登记, 统一培训,持证上岗,统一制定普查标准规范。普查经费基本落实到位,中央财政拨款4503万元专门用于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建设,2014年全国各 级普查经费落实总额为4.12亿元。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摸底调查全面完成,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摸底调查工作历时近1年,全国31个省(区、市)各级普 查机构共向1020814家国有单位发放了《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调查登记表》,其中机关251806家、事业单位601120家,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 业136123家,其他单位31775家。回收996793份,反馈率达97.65%。其中15237家单位反馈有文物,约占全部国有单位的1.53%。 文物系统外单位为11034家,占反馈有文物单位总数的72.42%。按隶属关系统计,中央属单位335家,省属单位799家,地市属单位2231家,县 区属单位9955家,街乡属单位1252家,其他单位665家。全国建立组建普查认定专家库和工作机制,甘肃、宁夏、陕西等8省(区)已完成认定工作,一大批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物得到发现和认定,纳入国家文物保护管理体系,文物信息采集登录工作稳步开展。

  据了解,本次普查扩大了文物保护对象和范围,建立起覆盖全国的“文物身份证号”和信息管理体系,将有效提高藏品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将通过建立文物登录制度,对全国文物资源实行动态登录和常态化管理。普查结束后公布全国可移动文物名录,普查成果将向社会开放。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参加会议并回答记者提问。国家文物局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主办:嘉兴市文物局 承办:嘉兴市文保所 版权所有:嘉兴市文保所 技术支持:嘉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电子信箱:jxwbs01@163.com 电话:0573-82067233 传真:0573-82067233 浙ICP备14041269号
您是第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