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处州晚报 作者:姚驰 2015-05-08

浙江有两座烟雨楼,一座在嘉兴南湖,一座在处州丽水。丽水的烟雨楼,是莲都区最古老的名楼。对于烟雨楼的记载,可寻的文献并不多,我们不知道,在这900多年的岁月里,有多少爱恨情仇被镌刻在烟雨楼之中,但我们还是依稀能从中寻得一些它的身世。
烟雨楼的诞生,是北宋一名官员的“意思”。《丽水县志》卷之六《古迹》有云:烟雨楼,郡守杨嘉言建,范成大书榜。
处州郡守杨嘉言,是北宋政和(1111—1117)初的处州太守,他建楼至今已有九百多年。
也不知是哪一年哪一天,这位处州的执政者登上了万象山,面对着处州城秀美的景色,突发奇想,想建一座烟雨楼,希望雅士大夫们能登高望远,便能一览处州山色。
彼时彼刻,这位处州郡守的感受与一位南宋官员不谋而合。这位名叫喻良能的士大夫,曾在《旧州治记》写道:
“由好溪堂(在旧治东)层级,三休至烟雨楼,凭栏四顾,目与天远,如登双溪楼(在金华),如涉蓬莱阁(在绍兴),气象绝似,而爽(高朗干燥)过之。万山峨峨,横在一目,下睹干井,提封(积土而封)隆楼杰阁,绿窗朱牖[yǒu],掩映于晴霏夕霭。丹青水墨所不能尽,令人目眩心怿,徘徊不忍去。” (清·雍正《处州府志》卷三十七《艺文志》)。
你不必理会那些晦涩难懂的辞藻,今时的你只要登上万象山,站在万象之巅,便可感受到古人那份“目眩心怿、徘徊不忍去”的感觉。
只可惜,烟雨楼原貌尽毁,今人已无缘目睹其真容。
旧楼受尽劫难终不保 新楼小栝山上迎新生
如今我们眼前的这座烟雨楼,是1984年重新建造的,近几年还进行了改建和修葺。记者从年长者口中得知,原古老的烟雨楼建在万象山(现烈士纪念碑一带),比嘉兴的烟雨楼历史还早100多年。
烟雨楼在9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受尽劫难,最终仍未能完全保存。
据史料记载:烟雨楼,北宋崇宁三年(1104),由郡守杨嘉言兴建。至明代,因年久失修而圮废。清道光六年(1826),崇福寺僧人利用寺前的一览亭重建了烟雨楼。清咸丰十一年(1861),又为粤地游民所毁。同治十三年(1874)再建,抗日战争被日寇飞机狂轰滥炸所毁。直到1984年,才移址至小栝山重建。楼内,藏有极珍贵的文物——南宋绍兴三年(1033)天庆观道士吴师正所铸的铜钟,形钜而质良。
古代处州万象山烟雨楼与南湖烟雨楼齐名,颇为壮观。时人有“夏日避暑小括苍,览胜宜登烟雨楼”之说。
因万象山“俯临城邑,近挹溪光……乃城中山之最高者”(《栝苍汇记》卷之七《地理记》),是观赏处州城郭和瓯江两岸景色的最好视点。
楼建成以后,烟雨楼一带的晨烟暮雨与飞云雾霭,堪称府城莲城的佳境。当时和后来的地方政要及文人墨客,往来如织,对它吟咏题诗不绝。北宋政和年间处州太守钱竽有诗云《烟雨楼》:
人在神仙碧玉壶,楼高壮丽壁成隅;风云出没有时有,烟雨空濛无日无。但得绿樽闲对酌,何须红袖醉相扶;郭熙去后丹青绝,剩作新诗当画图。
如今新建的烟雨楼也是文脉相传,楼外悬挂着许多书法名家撰写的古人遗墨,也大多是古代文人墨客览胜咏怀之作,辞藻间充满了创作者对于处州山水的赞叹。
“烟雨几名楼,历览江南冀北,觉此间景致绝深。终古莺声,长唤醒一城花树;风霜多健笔,即论淮海稽山,是何等词华富丽。至今佳句,尚流传百姓人家。”
这副长联如今依然悬挂在烟雨楼一楼正中,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唯有那钟鼓声、一城花树一直未变。作者百年前的感受,如今我们依然能够在这里感受其中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