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文物保护网
  新闻动态
新闻中心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新闻中心»当博物馆邂逅AR科技 能化身南宋时期的窑工把“古窑址”搬回家
当博物馆邂逅AR科技 能化身南宋时期的窑工把“古窑址”搬回家
发表时间:2019-05-24    浏览次数:1596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记者 王亚琪  2019-05-24

   几天前,一向低调的南宋官窑博物馆突然推出一项黑科技——依托于AR新媒体技术,馆内对郊坛下官窑遗址展示做了提升,真正让800多岁的窑址“活”起来。观众只需要一部手机,不仅有人美声甜的虚拟讲解员带领参观,还可以再现南宋官窑制瓷现场,并通过交互游戏,成为一名“古代工匠”,拟体验龙窑烧窑的过程,感受古人的智慧。当博物馆遇上高科技,我们能发掘出多少新玩法?昨日,记者走进官博,亲身体验了一把。

  孩子喜爱什么样的博物馆

  体验式、高科技更吸引他们

  采土取料、原料粉碎、淘洗沉泥、踩踏炼泥、拉坯成型、上架晾坯、精工修坯、内外施釉、装钵入窑、新瓷出窑。对于第一次去南宋官窑博物馆(以下简称官博)的观众,尤其对孩子来说,如果没有一点陶瓷知识的预先储备,恐怕会被繁琐的制瓷工艺给难倒。不过,昨天来到馆内的记者看到的却是另外一副景象——只见孩子手上拿着一份简要知识点的小宣传单,三三两两好奇地围住讲解员,和他手中的iPad——一个秀发盘起、挂着工作证笑容甜美的动漫美少女,站在屏幕中央为大家讲解。

  “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讲解老师。”今年9岁半的小姑娘李怡泽高兴地告诉记者,“我以前也来过博物馆,只记得最后老师带我们做陶瓷很好玩。可是后来回到家里我自己去做,就有点失败,可能是因为材料不太对。我喜欢体验式的博物馆,感觉很棒。”小姑娘也表示,与上一次相比,自己这回记住的东西更多,“虽然以前来的时候我也觉得瓷器很漂亮,但它们有些长得很像,看到后来我就有点走神。这次来我就知道了,原来古人烧瓷器还有整整10道工序,比我想象的难多了。”

  同样兴奋的还有在展厅内流连忘返的汤棋深,小男孩说起话来思路清晰、经验“老道”:“我去过很多博物馆,但是我从来没想到陶瓷类的博物馆也能这么好玩,这里也有AR,我觉得很新奇。”只见孩子围着屏幕,带队的老师下载好APP,将手机对着十幅仿古图依次一扫,10道复杂的工序就以动画的形式在手机上呈现了出来,辛勤的水牛在窑坑里踩踏炼泥、梳着发髻身着古装的古代人在作坊里拉坯成型……这些动起来的古老技艺一一呈现,配合着清晰的语音讲解,瞬间引起孩子的浓厚兴趣,学习时光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轻松地度过。

  化身古代工匠了解制瓷过程

  还可以把“古窑址”搬回家

  “我们会带着孩子来到龙窑遗址,让他们参与AR互动游戏,直观生动地了解古代制瓷工艺。”南宋官窑博物馆副馆长邓禾颖说,观众可以在游戏中化身“工匠”,亲自在窑头位置投柴点火,通过回答“烧窑需要达到多少温度”这样的问题完成瓷器的烧制;然后在对工艺有了基本的了解后,由AR虚拟讲解员陪伴,去看考古出土的古代陶瓷,亲眼看看这样烧制出来的瓷器究竟长什么模样。“最后还有动手环节,在陶艺中心,孩子可以亲自动手体验现代瓷器的制作工艺。”

  官博展教部工作人员王媛还透露,目前该项目还在试水阶段,6月底,馆内的AR项目会有更成熟的一个体现。“因为我们的龙窑遗址,作为不可移动的大型文物,复原所需要的实时渲染数据量非常庞大,现有的4G网络以及AR-5LAM技术均已无法承载,在全国范围内,也无前例可以借鉴。我们采用的是国际领先的‘5G+AR空间识别’技术,不出意外在下个月我们就可以实现扫描遗址实物来获取AR互动内容,而不用再通过仿古图扫描这样的形式。”

让人惊喜的是,你甚至还可以带着这个“窑址”回家。“为了配合该项目,我们也推出了一系列AR文创产品,比如AR明信片,作为博物馆教育的有机延伸,观众将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扫描明信片进行体验,让不可移动的遗址也可以走出博物馆。这样一来,在博物馆内没有听详细讲解内容的,回到家中也可以再次学习,大大提升了陶瓷文化传播的力度,让‘窑址文化’走得更远,真正做到把‘博物馆’带回家。”

  AR项目不是“搞噱头”

  只为让文物“活起来”

  “我们这次做AR项目也并非是因为它很潮、很高科技,相反,是因为我们一直以来所抱有的一种危机感。”作为此次AR项目的总负责人邓禾颖说,南宋官窑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座陶瓷专题博物馆,也是依托古窑址建立起来的一座博物馆,坐落在馆区之中的南宋官窑郊坛下遗址,是为南宋皇室烧制御用瓷器的窑场。“这既是宝贵的财富,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博物馆是无法自主选址的,而是被动地建立在遗迹上。”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官博相较于其他综合性博物馆更为迫切地想要找到答案。1991年,官博试开放,那时候这一代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观众并不多。“而且由于特殊性,尽管有着遗址这样的亮点存在,但年代久远,考古发掘不能完整地还原历史情景,可看性并不是那么强,看过去也就是一片似乎没什么特别的土地。”这就像专家来到考古现场能感受到其中的魅力,但对于门外汉来说,就会感觉平淡无奇。“更何况那时候为了保护遗址,所有观众是不能进入其中,只能站在高高的台子上,围着遗址走一圈。”邓禾颖说。

  这样的情况直到2002年才得到改变。为了更好地保护遗址,馆内进行了遗址陈改,在保护遗址原貌的前提下,进行了一些复原性场景的搭建。“观众这才可以下到遗址内局部走动,相对更近距离地看到里面的情况。但对于很多观众尤其是孩子来说,依然很难通过原始单调的遗址想象到古人热火朝天制瓷的场景。即便有讲解员,也依然会有很多观众表示看不懂。”邓禾颖说,“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吸引观众的兴趣,让他们直观地领略陶瓷文化,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官博就开创性地在馆内设立了陶吧,观众不仅可以看,还能动手做。“2007年,我们又做了中国陶瓷文化陈列,专门规划了360平方米的陶艺中心。现在又一次率先在馆内使用AR科技,这是一脉相承的服务理念。我们并不是想去‘搞噱头’,而是希望不断找到一种更合适的方式,在保护遗址的前提下也能提供给观众更佳的观展体验。这也是我们引进AR技术的原因,也是基于这样的大背景作出的一次大胆的尝试。”

  记者也了解到,未来馆内还会继续完善陶瓷AR研学游线,比如,将古窑址做成青少年喜爱的乐高玩具,这便是计划之一。



 
主办:嘉兴市文物局 承办:嘉兴市文保所 版权所有:嘉兴市文保所 技术支持:嘉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电子信箱:jxwbs01@163.com 电话:0573-82067233 传真:0573-82067233 浙ICP备14041269号
您是第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