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作者:岳钦韬 2015-08-14
编者按:
1996年,小学生岳钦韬对为抗战而生又毁于战争的苏嘉铁路产生了深厚兴趣。二十年过去了,岳钦韬成长为一位对抗战颇有研究的青年学者。通过努力,他取得了复旦大学历史学的博士学位,如今是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博士后。
依循着童年的轨迹,他依然在抗日战争史和交通史的领域中深耕。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他不但编撰了《稀见嘉兴抗战旧影集》和《日军入侵苏州图证》两部重量级历史图片集,还与江浙沪主流媒体开展深度合作,参与策划纪念抗战主题报道。
十年前,岳钦韬曾参与《江南周末》“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专题报道”,他说,这成为他走上学术之路的重要动力。十年后,他把自己考察苏嘉铁路、撰写《抗战时期浙江省社会变迁研究》以及编纂《稀见嘉兴抗战旧影集》、《日军入侵苏州图证》过程中所作的思考,再次化为文字见诸《江南周末》,并为我们提供了 大量珍贵抗战图片。
适逢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70周年纪念日,我们以此专题,作为《江南周末》聚焦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起点。历史不容忘记,回望和打捞,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让战争离我们远点、再远点。历史的悲剧,千万不要再重演了。
嘉兴在江浙抗战史上的地位
嘉兴地处苏杭之中心,自古富庶繁华,素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江浙抗战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经过几代学人的共同努力,如今,我们已经比较全面地掌握了我国军民在嘉兴的战斗历程和日伪的种种罪行。但抗战胜利70年后的今天,对嘉兴在抗战中的历史定位出现了一些不够准确的表述。那么,嘉兴抗战史上具有哪些重要特征?在江浙抗战史上究竟具有怎样的地位?我初步将其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
江南抗日首役的军事枢纽
嘉兴是苏、杭两大都会的中间节点,上海开埠后又得近代风气之先。但良好的区位优势也使嘉兴频遭战火冲击,举凡太平天国战争、1924年江浙战争和 1927年的北伐战争等,不一而足。当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役爆发后,嘉兴迅速成为重要的后方军事枢纽,从南方增援上海的国民政府军队均沿沪杭甬 铁路转经大运河开往前线。因此,嘉兴多次受到日军飞机的空中侵袭。此役之后,为再次迎战东来之敌,从1934年起,国民政府在嘉兴境内陆续建设了嘉兴飞机 场、苏嘉铁路以及乍平嘉(乍浦-平湖-嘉善西塘)、海嘉(海盐澉浦-嘉兴王江泾)国防工事,使嘉兴成为拱卫首都南京的前沿阵地和保卫浙江全省的第一道防线。
狂轰滥炸下的交通咽喉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嘉兴再度跃升为战略性交通咽喉。由于京沪铁路上海至南翔段中断,从南京往来上海前线及杭州等大后方的列车,都必须经由苏嘉铁路至嘉兴站,然后再通过沪杭甬铁路,前往各自的目的地。因此,嘉兴境内的铁路承载了浴血奋战的军队和不愿为奴的人们,肩负起抗日救亡的重任。
与此同时,从上海沿水路向西南方向迁移的难民和物资,也需通过嘉兴。所以,嘉兴惨遭日本海军飞机长达三个多月的疯狂轰炸。轰炸直到其地面部队逼近嘉兴时,才告终止。根据《申报》、《浙西抗战纪略》、《嘉兴市文史资料》以及各地抗战损失报告等文献记载,嘉兴沦陷前,遭空袭累计达100余次。而据当时的浙江省防空司令部统计,1937年8月至次年4月,浙江全省共遭到153次空袭——1937年,嘉兴遭受空袭次数高居全省之首。
转瞬即逝的战略中心
日军第10军于金山卫登陆后,嘉兴迅速成为淞沪会战末期和南京保卫战初期的战略核心。但日军登陆时的既定战略目标并非进攻嘉善、切断苏嘉铁路,而是直接从金山卫北上夺取松江,以截断沪杭甬铁路,从而阻止沪南战场的国民革命军第8集团军后撤,并向北直插沪北主战场,以图围歼沪上国民革命军。但就在登陆的第三天,日本参谋本部为诱使国民政府接受“和谈”,将“苏州、嘉兴一线以东”划为“制令线”,规定日军的作战区域不得越过此线。但是,此举实际上将嘉兴城 及其以东广大地区划为入侵目标。随之,国民政府御敌的战略中心也从金山、松江转入了嘉兴。
这一转变,与嘉善阻击战的爆发密切相关。进犯嘉善的日军18师团“军功状”上,有这么一段文字:“我们接受了转变方向、向西边的嘉兴进攻的任务”—— 日军欲占嘉兴,必先取嘉善。此后的嘉善阻击战等战役,虽然阻滞了日军西犯南京的步伐,但由于总体战局无法挽回,战略中心也迅速崩溃。
11月19日,嘉兴沦陷。次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
“超越江苏”的国防工事
一般认为,苏浙国防工程在1937年的淞沪会战中,未能发挥抵御日军入侵的作用。不过,这种状况,大多发生在江苏境内的吴福(吴江-常熟福山)、锡澄 (无锡-江阴)两条国防线。嘉兴境内的乍平嘉、海嘉两线,在实际战斗中依然发挥了阻击、毙伤日军的重要作用。其防御价值超越了江苏境内的国防工程。
之所以出现不同的情况,是因为据守乍平嘉线的国民革命军79师、128师、预11师等部均来自后方,并非是从淞沪战场撤退、来不及在国防线上站稳脚跟的部队。而且,指挥各部的第8和第10集团军司令部,都有详细的工事地图,可以比较从容地进入防线,实施防御。所以,在嘉善阻击战和平湖东部防御战中,防御部队利用工事,击毙击伤大量日军。嘉善阻击战中,日军少将手冢省三就是被从地堡里射出的子弹所伤。此期间,日本随军记者拍摄了大量照片,有的是日军在碉 堡前凝神伫立、祭奠战死者,有的是获胜后的日军爬到碉堡顶部,摆出各种狂妄的姿势。种种行为,说明了日军对嘉兴境内国防工事的情绪。
日军江南大屠杀的开端
作为入侵嘉兴的主力,日军第18师团在嘉善付出了重大伤亡,所以,整个师团上下弥漫着“复仇情绪”,日本军人的暴虐本性于是变本加厉。而紧随其后的第 114师团、国崎支队、野战重炮兵第6旅团等部,以及最后入境的第6师团,都是一路烧杀淫掠,残暴程度日甚一日。最后,日本第10军各部,全都加入了进攻 南京或实施大屠杀的行列。所以,嘉兴不幸成为日军江南大屠杀的开端。也正因为如此,大屠杀的资料和论著中,包含了许多嘉兴的内容。
日本右翼分子曾出版过一本专门围绕历史图像向我们发难的书,狂妄地宣称中方常用的日军暴行图片,没有一幅可以作为大屠杀的证据。尽管国际学术界已对此严正批判,但我们误用、滥用图片的现象的确屡见不鲜,与嘉兴有关的图片,也存在同样的弊病。
因此,为了弥补、纠正嘉兴抗战图文的疏缪,更为避免再给日本右翼分子留下口实,从去年5月起,我集中力量从海内外采撷影像资料,开始编撰“嘉兴、苏 州”两部抗战图片集。在此过程中,我对搜集到的每一张图片都作了甄别与考证,尽可能地明确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等关键要素。最终,苏州图集选用了615 张图片。嘉兴抗战图册选用了939幅图片。之所以选择939这一数字,意在象征“九三”胜利纪念日和“九九”日军受降日。
“收复杭嘉湖”的首要目标
日军入侵杭嘉湖各地后,杭州、湖州两属的大部分地区仍由国民政府控制,但嘉兴则全部沦入敌手,而抗日力量开辟的游击区,也被日伪控制的主要城镇和交通线重重包围。因此,在1941年宁绍战役爆发前,嘉兴是浙江抗日武装“冲过钱塘江,收复杭嘉湖”、实施敌后作战的首要目标。
对这段历史作出及时、详细、全面记录的,当属温延龄完成于1941年的《浙西初期抗战史话》(“浙西”指古人观念中位于钱塘江以西的杭、嘉、湖三府)。此著堪称第一部嘉兴抗战史,作者所使用的是汇集于国民政府浙西行署的各类公私材料,所以,其文献价值高于王梓良以报刊报道和回忆综合编写而成的《浙 西抗战纪略》。
日伪“清乡”的重灾区
为消灭抗日武装并劫夺资源,1941年7月起,日伪在苏南发起“清乡运动”,一年后,又将魔爪伸向嘉禾大地,并将全省95%的“清乡区”都集中在嘉兴 境内,嘉兴成为日伪浙江“清乡”的重灾区。尽管“清乡”计划在抗日军民的反攻下,不到两年就宣告破产,但嘉兴的社会经济因日伪疯狂掠夺而遭到严重破坏。战 时,嘉兴最大的单项财产损失——苏嘉铁路,也在这一时期被日军拆毁。
侵禾战犯遭全世界唾弃
2013年,一座由日军所立的“石田炮兵部队奋战之地”石碑被发现。这块石碑,是日军入侵嘉兴的直接罪证。碑文中的桥本欣五郎和“藤村”的顶头上司谷 寿夫,是当年侵犯嘉兴、蹂躏嘉兴的罪魁祸首。抗战胜利后,这些侵略者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南京大屠杀元凶、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进犯南京时炮击英美军舰 的野战重炮部队第6旅团第13联队联队长桥本欣五郎,以及嗜杀成性、称为“嘉善之狼”的嘉善宪兵队思想班班员松本洁,都作为战犯受到审判。他们在嘉兴的累 累血债,我们不应忘记。
通过以上八个方面的分析,嘉兴抗战史上的特征及其在江浙抗战史上的地位问题,已基本清晰,而最具深远影响和历史地位的时期,当属1937年。嘉兴抗战 史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嘉兴城防御战,正是发生在这一年的11月15日至19日,此役与下文提议建设的嘉兴抗日战争纪念馆密切相关。
保护苏嘉铁路第99号桥
2000年8月,刚初中毕业的我,多次向建设部门提议保护现位于东方桥桥下的97号桥(俗称洋桥洞),后取得成功。
2005年8月,我在《吴江日报》上刊发文章,首次披露了我所发现的江苏段桥梁遗迹的分布点,吴江文保部门获悉后,将部分遗迹纳入了文保单位。
如今,2015年8月,我又找到了地处纺工路北延伸段范围内的第99号桥——它正面临被拆除的危险。
当年,苏嘉铁路共有99座桥梁,寓意“九九归一”。从苏州起,由北向南编号,所以,该桥是全线最后一座桥。嘉兴沦陷前,它遭到日军第6旅团(即石田炮兵部队)的重炮炮击,钢梁坠入河中。
如今东方路的位置,当年就是苏嘉铁路。今年5月底,当我获悉连接东方路的纺工路北延工程启动时,随即建议将地处苏嘉铁路与沪杭铁路接轨处的下穿立交桥 命名为“两路桥”,同时提请建设部门注意发掘99号桥的残迹,《嘉兴日报》也两度刊发报道力挺。对此,相关部门十分重视,并给予了回复。
获悉道路正式开工后,8月7日,我深入拆迁现场,寻找各种遗迹。当我通过一扇水门看到已成为一座房屋一部分的两座钢筋混凝土桥墩时,一种老友重逢的感动顿时涌上心头,久久无法平静!因为这两座桥墩与王江泾运河上的76号桥、东方路官荡大桥南的93号桥形制相同。经初步测量,两桥墩南北各长4米,东西宽 6米,高5米,跨6米,与我保存的民国档案记载一致。两桥墩上方稍有破损,西面的墩身被刷白,但总体而言,保存较好。
鉴于北延工程很可能通过99号桥,我连夜绘制了一幅改道路线图。按我的修改,新建道路只要向西南稍作偏移,就能将桥墩划出红线范围,同时仍能维持与东方路相等的路面宽度,拆迁量也与现有方案大致相当。
7月30日,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要加强抗战遗迹保护开发,发挥各类抗战纪念设施作用”。所以,我在此呼吁,纺工路北延工程避让99号桥,让这处见证嘉兴抗战并作为日军侵华铁证的历史遗存得以永生!
盼建嘉兴抗日战争纪念馆
被纺工路北延段、车站港、菜花泾以及沪杭铁路包围的中国外运浙江嘉兴公司“三角地”,正是前述1937年嘉兴城防御战的主战场。所以,我建议结合城市有机更新和“公铁”沿线环境整治,在当年的战场,建设嘉兴抗日战争纪念馆,以此弥补市本级抗战纪念场所的空白。
“三角地”现已纳入火车站片区的有机更新范围。根据规划,该地块将作为住宅用地、大新路东延伸段的城市道路用地以及沿河、沿铁路的绿化用地。但在此建设住宅区和道路,其实并不理想。不过,这里非常适合作为抗战纪念馆的建设场址。理由如下:一、此地紧邻沪杭铁路和苏嘉铁路原址及其99号桥,与前述的碉堡和石碑原址也近在咫尺,是一处极具历史意义的场地;二、该区块可连通纺工路、大新路延伸段、东方路、城东路,进出场馆的交通十分便捷;三、此地紧邻铁路, 便于向来往旅客展示我市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和城市建设的成果。
我所设计的场馆,范围除“三角地”外,还将通过新建两座步行桥,向西北拓展至99号桥、向东北延伸到碉堡和石碑所在地,从而形成一处约8.3万平方米 的场地。具体构想如下:一、纪念馆主场馆呈K字形。K既是“抗”的拼音首字母,又是嘉兴的威妥玛拼音“KA SHING”的首字母;二、主场馆的出入口,主要考虑朝向因素和进出场馆的便捷性,入口与纺工路连通,出口与大新路相连;三、主场馆内部的展览,以图片、实物、声光影像、模拟操作等形式布展;四、主场馆东设附属建筑一座,用作仓库、配电房等附属设施;五、主场馆、附属建筑以外的地块,建造广场和沿河沿铁路 绿化带,以便附近居民休闲活动;六、在广场西南角的苏嘉铁路原址上,恢复一段路轨,由铁路部门负责铺设;七、在99号桥、新建步行桥及其两端的步道上,设 持枪的国民革命军士兵雕像、沙包防御阵地雕像、桥身弹孔等,模拟战场实景;八、适当扩充碉堡和石碑所在地的活动空间,但不增加其他建筑物。
以上设想,尚未涵盖纪念场馆的主办单位、经费来源、与其他部门的沟通等问题。我希望能借本文,引起有关部门对碉堡等抗战文物的重视,更期盼嘉兴抗日战争纪念馆能够早日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