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华日报 作者:王健 2015-10-06
市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了,国庆期间,每天参观者四五千人。在金华,由此掀起了一股文博热。
市博物馆千呼万唤终于闪亮登场。实际上,市博物馆在2010年就举办过开馆仪式,却一直没有开放,原因是多方面的。2013年,为了强化博物馆的功能、提升展陈质量,市政府追加经费,委托国内一流团队筹划设计展陈方案,并组织专家对展陈方案进行论证、整改,让我市这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地标、精神文明窗口、广 大市民的文化家园焕然一新,以一种全新的面貌亮相。它的大气高端、亲切朴实,让市民们既惊喜又感动。它呈现的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饱含着金华元素的深情故事;它呈现的不仅仅是遥不可及的古代生活片段,更是现代社会诸多传承和演变。所以,逛博物馆,既是一种穿越,更是一种沉思,还是一次重新出发。
市博物馆开馆好事多磨,文博人经历了很多很多。别的不说,开馆前一个月,谁也没有请过一天假,没有一天在深夜12时之前回家。市文物局领导带头“白加黑”、“五加二”,全体工作人员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连续20天加班至深夜,完成展板内容的修改和美化。
开馆这天,大家感慨万千,博物馆员李赞写下一首诗———《最美的新娘》,表达大家共同的心声:“曾经的你,/如同一个待嫁姑娘,/在磨难中跌倒,/弄脏了干净衣服,/泪花了新妆。/情缘十载,/我们共同面对讥讽,/咽下辛酸与失望,/历经孤儿般的漂泊与流浪。/黑夜虽寒冷漫长,/却终无法弥盖黎明与希 望。/如今的你,/在和煦的暖风中,/再次绽放耀眼光芒。/领导亲自为你换衣,/为你打扮,/连本该属于自己梳妆的时间,/都花在了你的身上。/志愿者为 你抬轿迎宾,/打扫新房,/捐赠者为你锦上添花,/置办嫁妆。/我们,/以崭新的面貌和笑脸,/风雨过后昂扬的斗志为你顶起通往幸福殿堂的桥梁。/九年磨 砺,/九月梦圆,/和你在一起拭泪见证,/2015年9月28日,/你成为我们眼中心中,/最美的新娘。”
最美的新娘,深入文博人的心,也深入金华市民的心。
第一次当志愿者
志愿者王峥毅是一名电台导播。国庆期间,他穿上红色的小马甲,成了市博物馆一名志愿者。和其他几十名志愿者一样,国庆节期间他最少要在博物馆工作4天,不 取分文。他的岗位是在“八婺古韵”,游客都说这位讲解员讲得很详细、很清楚。在缩小版的“万佛塔”前,王峥毅娓娓道来:万佛塔原来位于古子城下,是金华古 城的一座重要的地标式建筑,是国家一级文物,万佛塔的得名,是因该塔外观的每一块砖都是一幅佛像的浮雕,可以由香客和居士捐钱认领,每一尊浮雕佛像的情态都不相同……抗战期间,日本飞机经常来轰炸,为了保护金华城,只得主动炸毁万佛塔。1957年,在万佛塔的原址,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个地宫,地宫的四面有 黑色的花岗岩砌成的格子,六面刻满经文……“地宫的出土文物多数保存在省博物馆,这些都是第一次与金华市民见面……”
王峥毅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一次当志愿者,看到报纸上刊登的公告,就来报名了,“我纸觉得自己特别适合干这个,因为我家原先就住在古子城,很多文物都是 我家周围的,很熟悉。”他说,10月1日这一天,有很多老金华都来到博物馆参观,有一些老人一进来,就表现出非常了解的样子,有的老人知道得很多,就详细地介绍给大家,他边听边学习。有一位老人问:以前听说万佛塔是13层半的,为什么这里是9层?“对这个问题,我也不是很清楚,看来还要多学习。”王峥毅 说。
浮雕捐赠博物馆很荣耀
据了解,今年4月,为了体现“全民参与、人人共享”的办馆理念,市博物馆发布文物征集公告,几个月就收到来自56位民间藏家和热心人士无偿捐赠的藏品580件。这些藏品不仅丰富了博物馆馆藏,提升了展览品质,也搭通了市民与博物馆间互动共享的桥梁。
永康神雕集团董事长程育全捐赠了两块巨大的铜制浮雕,另两块只收取少量本钱,捐赠价值约60万元。程育全说:“我很乐意捐献,这是荣耀的事情。”他告 诉记者,为了赶上开馆日期,两个月来,他一面组织最强的力量设计和制作,一面联系自己的其他定货客户,与他们商量是否可延期,集中精力做铜雕。因为铜雕的最重要环节都要靠纯手工敲打、打磨,30多名集团骨干全力投入。四块浮雕作品共有60多平方米,而且都是整块的,一块雕的是金华府志的序,一块雕的是金华古城,一块雕的是金华婺剧,一块雕的是金华的百工,都是精细的活。直到9月底,作品才完成,用超大的卡车运来,安装上墙。
程育全同时还捐赠了玄奘雕像,这是当年国家主席胡锦涛作为国礼送给印度的宝贝。
办金华特色的博物馆
市博物馆副馆长徐卫从事文博工作已有20多年,他告诉记者,一般的博物馆都以历史发展为主线,但是金华博物馆无法做到一点,因为是博物馆建筑的空间结构已经定型,无法设计出在同一层面一条线走下来的展览路径。怎么办呢?只好采用主题馆的形式来布展,没想到,效果很不错,不但丰富了内容,还体现出了金华特色,让金华博物馆与北京、上海的大博物馆有所不同,更为亲切,而且内容丰富。
如“乡土民风”馆。金华研究古村落较早,上世纪90年代,就由清华大学牵头,研究了兰溪诸葛村、长乐村,再是武义的郭洞、俞源,之后在金华全市全面展开。近些年来,美国哈佛大学又在金华做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居住群体的研究。这些都为乡土民风展厅提供了理论基础。
如“百工之乡”,金华手工业发达,涌现了大批工艺美术大师,他们的神奇之处,在于一般人不在意的物品上赋予神奇的价值,如浦江的麦杆画。还有五金之乡永康的铜雕,过去他们做的可能只是普通的五金用品,现在都在艺术上有了很高的造诣。
博物馆中巨大的龙窑很吸引人,它是怎么来的?徐卫告诉记者,金华发现的龙窑有两条,既有北方窑的特点,又有南方窑的特点,生产的日用瓷和陈设瓷都非常精美,小件的甚至可以挂在脖子上,与肌肤亲密接触。怎样恢复塌陷的龙窑呢?文博人到过很多地方考察,去白龙桥考察相似的双排窑,探访和邀请健在的民间师傅到 施工现场指导,目的就是把龙窑造得更接近历史。
还有“三十六堰”场景的恢复,都是大家反复研究推敲、考察验证的结果……
“我们的理想,就是办一个具有金华特色的博物馆。”徐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