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湖晚报 2015-10-23
每当夜幕降临,在平湖市独山港镇运港村平丘墩遗址周围,总能看到有一位老人边走边细心查看,他就是“编外文保员”——70岁的刘叙昌。46年来,他日夜守望着与自己家仅一河之隔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平丘墩遗址,对平丘墩遗址的发现、文物的收集和保护做出了很大贡献。近期,他登上了“浙江好人榜”,成 为敬业奉献类“浙江好人”。
46年前与平丘墩文化遗址结缘
说起平丘墩文化遗址的发现,和刘叙昌大有关系。
刘叙昌初中毕业后就在家务农,1969年,当时的平湖县开掘卫国河,其中的一段就紧挨着刘叙昌的老家。“在开河的过程中,距地表50厘米至100厘米 的土层发现了很多陶片、瓦片,有些农户在河底淤泥里‘淘’到了一些玉器、石器、陶器等。”刘叙昌说起当时的情景,仍显得激动不已。
“凭直觉,也凭日常积累的知识,我觉得这些就是文物。”刘叙昌一纸书信把实际情况写明,送到了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省博物馆。随后,省、市的文物专家多次来进行考古发掘,最终认定这是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平丘墩文化遗址。
自从遗址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后,保护区内就不能建厂造房,甚至不能种树,这给村里的经济发展和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部分村民对此很不理解,甚至有意见。刘叙昌也不知道遗址保护的涉及面那么广,但出于对历史的尊重和保护文物的责任感,他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向村民做思想工作的责任,并开始了他 近半个世纪的文物守护之路。
刘叙昌当时是村里的团支部书记,在他的提议下,村里及时成立了文物保护领导小组,由刘叙昌具体负责。开河的时候,很多文物已经散落到各家各户,刘叙昌就组织人员分段分级进行收集归拢,有时为了一件贵重的文物,刘叙昌往往要给相关农户做七八次思想工作。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原本散落四处的文物被刘叙昌一一收集了起来。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刘叙昌不辞辛劳自费坐船把收集到的文物一箱一箱带到县文管部门。“一共上交了200多件文物吧。”刘叙昌说,“河底和田地下面都还埋着许多历史文物。”
当时的平湖县博物馆成立后,刘叙昌参与了大量馆藏文物的整理和造册工作。文物整理非常繁琐和复杂,但是刘叙昌不但没有感觉到厌烦,反而乐在其中。与此同时,他还常常利用空闲时间,掏钱买了许多考古书籍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1977年10月,他还参加了“浙江省第一期亦工亦农考古训练班”。
1979年年底至1980年年初,浙江省考古所在刘叙昌的引领下又来到平丘墩遗址,这是浙江省考古所成立后在嘉兴地区的第一次正规野外发掘。由于发现及时、保存完好,1984年,平丘墩新石器遗址被当时的平湖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外文保员”干起来很“专业”
从1969年至今,刘叙昌一直热衷于文物保护工作,并积极参与学习和交流,为此平湖市博物馆员工及考古队队员送了个“编外文保员”的称呼给他。虽然只是个不拿任何报酬的业余文保员,但刘叙昌尽心尽责地全力配合平丘墩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并乐此不疲。
为防止遗址被人破坏、盗挖,刘叙昌一直警惕地守护着。他每个月的必修课就是骑着一辆老式自行车,戴上一副老花眼镜在独山港镇镇域内转一圈,看看其他一些文保单位和文保点上的“宝贝们”有没有被盗挖或者有没有新“宝贝”被发掘。“虽然是‘编外’的,但我自己一直当做专业的工作来做,顶顶重要的就是要嘴 勤、脚勤。”刘叙昌说。
有一次,刘叙昌正在家里准备做晚饭,突然看到一个陌生小伙在遗址附近鬼鬼祟祟地走来走去,只见他在田里这边挖挖、那边翻翻,这让刘叙昌心中一紧。“糟 糕,来贼了!”他立马扔下手里的东西就赶了过去,那小伙子一看刘叙昌跑来,吓得撒腿就跑。这样的情况,对于刘叙昌来说实在太多了,除了吃饭睡觉,他把时间都花在看守遗址上,让盗窃者不敢有所觊觎。
1995年9月,当地一家轮窑厂在平丘墩遗址附近过度取土,刘叙昌发现后,马上出面制止,同时迅速和上级文管部门取得联系。经过抢救性挖掘,该区域共清理450多平方米,发掘出良渚墓葬8座、各类有价值的文物70多件,帮助发现和追回新石器时期文物500件左右。如今,平丘墩遗址保存完好,这与刘叙昌的及时发现、报告和潜心守护不无关系。
“祖先留下的文物是无法计算的财富,一旦毁坏或遗失,损失不可估计。而我所能做的是,自己能把文物放到博物馆,尽自己的能力避免文物损失,这样我就放心了。”在刘叙昌看来,他与文物有着天然的缘分,就在平丘墩遗址发掘的那一年,他的儿子刘国良出生了。现在,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子承父业,儿子也走上了业余文保员的道路,文物贩子看到他们父子俩就逃。
现在,身为浙江省优秀业余文保员、嘉兴市先进文化工作者,刘叙昌说:“只要自己做得动,还是会一如既往地看护好文物。”刘叙昌所做的一切,真正应了冯骥才说的那句“他们是用身体做围栏,保护着我们的精神家园”。记者 张 倩 通讯员 葛津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