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浙江文物网 作者:郑建明 2015-11-17
为了响应国家关于“一带一路”战略规划,进一步挖掘浙江青瓷文化的内涵,扩大浙江青瓷的学术影响,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浙江古陶瓷研究的关注,提高浙江青瓷的知名度,11月12-13日,来自省内的20多位古陶瓷研究学者齐聚慈溪上林湖畔,对浙江青瓷学术地位、浙江青瓷文化的学术内涵、浙江青瓷对外影 响—产品与技术的输出、浙江青瓷与“一带一路”等学术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会议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慈溪市博物馆主办,来自杭州、湖州、绍兴、宁波、金华、衢州、温州、台州、德清、龙泉、东阳、临海等地专家分别介绍了各个地区近几年在陶瓷考古与研究上的新收获。与会专家认为浙江是瓷器的起源地,也是古代制瓷业的引领者,浙江制瓷业出现时间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序列之完 整、技术之高超、影响之广大,是国内任何一个省份与地区都无法比拟的,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同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中输出的最大宗商品,是保留至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研究古代工艺与对外交流的最理想载体。
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浙江的制瓷业从夏商时期开始,延及明清,其主流发展过程可以划分成四个大的阶段:先秦时期的原始瓷、汉六朝时期的早期越窑、唐宋时期的越窑、宋元明时期的龙泉窑。浙江的古代的窑业不仅绵长悠久,而且种类亦相当丰富。除了这一主流窑业之外,杭州的南宋官窑、浙北的德清窑、浙中西 地区的婺州窑、浙东南地区的瓯窑亦各领风骚。同时受江西、福建地区窑业的影响,亦有相当数量的青白瓷、黑釉瓷、青花瓷等窑址的存在。
唐代之前的中国制瓷业,基本集中在浙江地区,浙江的制瓷业几乎等同于世界的制瓷业。进入隋唐以后,由于北方白瓷的发明,从而在唐代中晚期形成南(方)青(瓷)北(方)白(瓷)的基本格局,浙江的相对地位有所下降,但一直延及明代早期,浙江的制瓷业一直居于时代的顶峰,引领着中国制瓷技术的发展。
地处东海之滨的浙江,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向以出能工巧匠以及各种名优物产而名动天下。在对外输出的物品中,尤其以瓷器、丝绸与茶叶最为著名,并依海洋之利而多以海路的形式向外输出,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输出的最大宗物品。丝绸与茶叶因其有机质的属性,保存相当不易,尤其是海上。而作为无机质的瓷器,得到 了大量的保存:不管是水下的沉船、还是各地的港口、城址、海防遗址,瓷器都是最为丰富的出土物,更不用说北起韩日、南及东南亚、西至东北非的各个国家博物馆所藏数量庞大的历代浙江青瓷了。
浙江青瓷的输出历史相当地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北方出土的大部分原始瓷就是从以浙江为中心的越地输入的,而输入的途径主要是从长江口出海北上至淮河口,再经黄河到中原地区。其中长江口到淮河口沿海航路的开辟,是日后瓷器大规模海外输出的先声,六朝时期浙江青瓷首次正式输往海外的百济地区,就是沿着这 条航线再东折向朝鲜半岛的,并由此拉开了浙江瓷器对海外大量输出的序幕。
伴随着越窑与龙泉窑青瓷在唐至明代鼎盛时期的到来,浙江青瓷也迎来了对外输出的一波又一波高潮,其产品广及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东、北非洲的诸港口与城市遗址中,并且占中国对外输出瓷器中的绝对主流。龙泉窑还在元明时期首次出现为了海外市场而单独形成庞大窑场的情况。浙江青瓷由此构成了“一带 一路”中海上对外输出的最大宗商品。
浙江青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规模的输出,不仅将大量的产品输出到世界各地,同时亦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人员的往来,不断地拓宽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