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文物保护网
  新闻动态
新闻中心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新闻中心»踏寻遗珍——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廓清不可移动文物家底
踏寻遗珍——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廓清不可移动文物家底
发表时间:2015-12-02    浏览次数:1839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张伟  2015-12-02

编者按:

   “十二五”期间,全国文物系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文物博物馆事业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从本期开始,本报将围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抗战文物保护利用、文博人才培养、文物督察、文物对外交流、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文保科 技、博物馆事业发展、考古遗址公园等主题,对十二五期间文博工作重大成就和工作亮点进行回顾,敬请关注。

    跋涉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道出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 造福千秋万代……历时5年,近15亿元经费投入,近5万名普查队员,近80万处新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012年底结束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一连串的数字,代表着沉甸甸的成果。

   为全面了解国家的文化资源,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为规划管 理提供依据,国务院于2007年4月下发《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全面部署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各地区、各相关部门和各级普查机构,坚决执行中央决策部署,科学组织、统筹协调、密切配合,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尤其是“5·12”汶川地震、南方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付出了巨大的心血,高质量完成了各阶段的普查任务,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

   全国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6722处(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以下同);其中新发现登记不可移动文物536001处,复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30721处; 较第二次文物普查增幅超过200%,新发现登记占登记总量的69.91%;古遗址类193282处,古墓葬类139458处,古建筑类263885处,石 窟寺及石刻类2442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141449处,其他类4226处;普查到达率和完成率均为100%。

   成果远不止这些。

   一进入山西临猗城西村人民舞台大院,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标语口号及一幅幅只在“文革”年代才会出现的图案。站在舞台前,让人感觉到的是那个年代人们政治热 情的高涨与狂热,仿佛周边都是集会游行的群众和振聋发聩的口号声。这和人们的印象中,似乎总是与遥远、古老联系在一起的文物没啥联系,但它的确就是“文 革”时期典型的建筑属文物。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恰逢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以往被忽视的文化遗产品类所蕴涵的重要价值逐步得到认同与发掘。

   有位文博专家这样说:文博工作的专业性很强,实践性也很强,光靠书本是培养不出文博专家的。你必须实地走、实际摸、亲眼看。红山文化的陶片什么样,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陶片又是怎样的?如果你不到现场,不是亲自去经历,只从书本上看,那一辈子也分辨不出它们的区别。

   三普提高了普查队员的业务能力,磨炼了普查队员的意志;文博机构设置得以加强,保护经费增加,基础设施、设备更趋完善,促进了文物工作的能力建设。

   一支信念执著、坚忍不拔的专业队伍,跋涉在高山平原,游走于乡村小巷,踏遍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风餐露宿、冒雪迎霜,在广袤黄土之中追溯远古的遗迹, 在荒僻乡野之间寻觅历史的瑰宝。他们中有被誉为“绽放在文物普查一线上的玫瑰”的巾帼英雄,有堪称民间文化守护神的志愿者,有情系三普的古稀老人,有“弃 商从文”的编外队员……

   普查,尤其是田野调查,是十分辛苦的事情。

   每天要走路,走山路,走险路,走长路,甚至在没有路的地方走,没有走,就不是普查。

    吃饭没准点,常吃干粮,甚至有时食用食物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险情隐患,风餐更是家常便饭。睡觉难有“热炕头”,天当房地当床阴冷潮湿露宿是常态。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冬季寒冷,夏天炎热,春天黄沙漫天……

   近5万名普查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社会志愿者参与文物普查,了解每一处普查点的基本情况,绘制图纸,拍摄照片,认真核查,比对资料,专家审查,最后录入专用的普查采集软件,生成一条基础的普查数据。广大普查工作者以对党、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勤勤恳恳工作,兢兢业业普查,铸就了吃苦耐劳、求实奉献的 普查精神。

    普查成果显示,我国已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状况不容乐观,其中保存状况较差的占17.77%,保存状况差的占8.43%。令人堪忧。进一步增大投入,改善我国不可移动文物保存状况与环境刻不容缓。

    普查登记文物总量的增幅大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设施设备改善的增幅;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新形势,亟待修改和完善;大幅增加的文化遗产如何加强管理,妥善保护,科学研究,合理利用,对于专业人员队伍建设、管理机构设置、设施设备配置等方方面面都 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经普查统计,原来登记过,但目前已经消失的文物计44073处。人们最关心的是人为破坏的消失。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同志指出,上次文物普查是上世纪80年 代初,从那时到现在的20多年间,中国面临了大发展大建设,城乡基础设施、水利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地上地下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建设之间的矛盾前所未有激烈。文物保护工作现在处于最紧迫、最关键的时期,特别是城市化进程加速会对于不可移动文物造成损失。对于破坏文物,全国的文物工作者一直都在旗帜鲜明地反 对,通过各种手段避免。下一步会坚决重拳出击,加大执法督察力度,打击各种文物违法犯罪行为。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国务院部署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工作,普查成果构成了一个丰富的文化资源宝藏,普查进一步廓清了全国不可移动文物家底,取得了近7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的基础信息和翔实数据,包括总量、分布、类型、年代、所有权、使用情况、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保护级别、保护状况、破坏因素等,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意义。




 
主办:嘉兴市文物局 承办:嘉兴市文保所 版权所有:嘉兴市文保所 技术支持:嘉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电子信箱:jxwbs01@163.com 电话:0573-82067233 传真:0573-82067233 浙ICP备14041269号
您是第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