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6-17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记者 俞吉吉 通讯员 楼航燕
曾经有这样一条路,它跨越高山和沙漠,突破地理的限制,连通古代中国、周边国家和西方。驼铃声声,驮着丝绸、瓷器、羊毛、玉石的商队在这条路上络绎往来着;怀揣梦想,僧侣、使者们在这条路上来回奔波着。这条路成了东西方商业、文化交流的大通道。这条路曾以中国输出的丝绸最为代表性,被称为“丝绸之路”。
2019年6月21日,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和中国博物馆协会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联合发出了《传播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杭州倡议》,提出举办“丝绸之路周”的建议,即每年在6月22日前后的一周内,丝路沿线文博机构以不同形式策划实施相关主题活动,以此纪念2014年6月22日“丝绸之路:起始段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这一历史性事件。
恰逢丝绸之路成为世界遗产六周年,6月19日至24日期间,由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承办的“2020丝绸之路周”活动将在杭州主场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众望同归: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展和“一花一世界:丝绸之路上的互学互鉴”展也将于19日开展。
据悉,“众望同归: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展将通过国内外的文物精品和文献资料,对“丝绸之路”这一世界文化遗产进行学术解读;“一花一世界:丝绸之路上的互学互鉴”展将邀请近20家丝路沿线博物馆挑选出20件/组代表性文物讲述丝路故事,传播互学互鉴理念。
用文物讲述丝路故事。作为今年中国丝绸博物馆的重磅展览,丝绸之路周上都会有哪些重磅展品亮相呢?16日,记者来到位于时装馆内的展厅现场提前探营,见证了吉林省博物院馆藏的一级文物《文姬归汉图》的开箱布展,也看到了已在陈列中的代表性器物。
公元195年,蔡文姬在汉末动乱中被掳入匈奴,207年,曹操将她赎回。其归汉故事广为后人传颂。据现场吉林省博物院副研究馆员王舒羽介绍,目前推测为金朝张瑀所作,描述了归途中的片段,“距今至少有800年了”。她说,画作于1962年在一户百姓家里征得,在故宫博物院清洗过一次,虽然现在颜色有点淡了,但线条质感仍非常好。画作里描绘了12个人物、11匹马、1条狗和2只鹰。画者没有画背景,人物在塞外风沙中行进全靠人物的体态来表现,手法也是非常传神和独到,构图错落有致。因为金代绘画流传下来的非常少,则更显示出了这幅画的珍贵,在迎接北京奥运时展出过外,其他外出借展机会很少。此外,它流传有序,画作上有万历皇帝的印和乾隆的题诗一首。
在“一花一世界:丝绸之路上的互学互鉴”展的布展现场,记者也见到了分别来自于广东省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的两件珍贵文物。中国丝绸博物馆国际交流部副主任周娅鹃进行了讲解。
她说,来自广东省博物馆的是一件外销漆器品,十九世纪黑漆描金人物纹女红桌。中式纹样,具有鲜明的中西艺术风格融合的特征。该桌是广州工匠按照西方发来的货样,运用中国传统的髹漆工艺加工制作而成。桌居中内绘岭南园林景色,显示一派宁静祥和的岭南官宦人家生活场景。尤其是桌面居中处一位头戴花翎、身着官服、佩戴朝珠的“满大人”和一位身着华服、手执纨扇、露出三寸金莲的娇羞女子相互对视。
这样的女红桌,虽然装饰题材是中国传统的庭院人物风景图案,同时又结合了西方家具形制的特征,以其装饰性和实用性赢得了西方人的青睐。既是清代中西商贸往来的历史见证,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和结晶。
来自上海博物馆的是一件景德镇窑青花帆船图花口盘。盘口沿及内壁绘婴戏纹及鱼藻纹,属于典型的中国传统纹样。但盘心所绘帆船图却有些与众不同,圆盘中间的帆船船身像中国的龙船,但又明显不是中式帆船,其特征大致接近17、18世纪的欧洲帆船。那么,当时中国的画工是如何得知西方帆船样式的?其消费者又是谁呢?
据荷兰东印度公司相关档案记载,当时购买中国瓷器大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荷兰人直接采购;另一种则是定制,荷兰人通过中间商下订单,并提供图纸或模型,这些定制品以高品质的青花瓷器为主。于是,可以推测,乾隆年间,景德镇工匠接到欧洲订单,青花瓷盘中要烧制欧洲船的样子。工匠并未见过,于是以当时中国远洋帆船为蓝本,加上西洋元素,进行了艺术创作。西方的大量图案及器型定制,丰富了明清瓷器的面貌;带有帆船图样的瓷器不但留下了欧洲商人扬帆万里的事实,而且为我们记录了一段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
该盘由荷兰收藏家倪汉克先生于2008年捐赠给上海博物馆。属于难得的中国清代外销瓷精品,图案中西结合,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反映中国清朝时期外销瓷的原貌,也反映了中国古代航海和瓷器贸易历史。
展览现场还有些什么样的重器亮相呢?丝绸之路周开幕当天又会有些什么样的重磅发布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