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文物保护网
  新闻动态
新闻中心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新闻中心»展示中华文明 体现文化活力——大运河综合保护实践的杭州探索
展示中华文明 体现文化活力——大运河综合保护实践的杭州探索
发表时间:2020-09-30    浏览次数:1512

发布时间:2020-09-30                    来源:国家文物局网站                    作者:浙江省文物局

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深入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在调研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时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扛起浙江担当,精心保护大运河遗产,把大运河浙江段建设成千年古韵、江南丝路、通江达海、运济天下的水乡文化精典呈现区、运河文化精品展示带和水生态文化精彩示范段,努力在全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走在前列。”精细化保护不仅是大运河遗产活态化传承、科学化利用、国际化展示不可或缺的基础,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杭州位于京杭运河最南端、浙东运河西起点,通江达海,运济天下。作为浙江省大运河遗产地综合保护试点城市,杭州市围绕打造中国大运河文化核心展示区的战略目标,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努力推动和实践大运河世界遗产保护有效、细致、全面、规范的精细化保护新路,奋力书写大运河文化带“八达岭”的新篇章。

将法治建设贯穿精细化保护的始终

法治建设是大运河世界遗产精细化保护的坚强基石,基于运河遗产要素保护的实际,制定地方性专项法规,既是大运河遗产保护制度性安排的内在要求,也是履行《世界遗产公约》义务的庄严承诺。一是有法可依。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于2017年5月1日正式实施,成为大运河沿线27个遗产城市中第一部运河遗产保护地方性法规。《条例》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运河相关管理职责,建立市区分级负责、部门协同统筹新机制,明确“事前评估、事中监测、事后督查”保护新要求,从根本上确保运河遗产保护工作找得到门、问得到人、办得了事。二是有法必依。依照《条例》规定,杭州成立大运河遗产保护机构——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专门负责大运河遗产的日常保护、监测、研究和展示等工作。在今年的机构改革中,又增设大运河文化保护利用传承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职责。作为立法部门,杭州市人大开展了多轮《条例》立法“回头看”工作,细心梳理实际问题,用心聆听各方建议,不断充实提高《条例》在落地执行过程中的适用性和操作性。杭州在大运河世界遗产的立法保护地方实践,为即将出台的《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提供了宝贵经验。

将管理体系作为精细化保护的主梁

管理体系是大运河世界遗产精细化保护的四梁八柱。作为巨型线性遗产和流动活态遗产,大运河空间跨度大、相关主体多、涉及利益广。针对大运河线性遗产多头管理无法完全匹配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涌现的多元需求这一实际矛盾,杭州率先探索并成功实践“规划管控—标准指导—机制评估”三级管理体系。一是用规划来管控。杭州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开展大运河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规划编制工作。规划首创“分段分类分级”保护范式和“宏观中观微观”图则体系,向上衔接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要求,向下融合110公里遗产河道两岸控制性详细规划,系统回答了“怎么保、怎么用、怎么管”的问题。规划精确划定遗产区和缓冲区,精细化确定各分区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高度等建设管控指标要求。出台《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影响评价实施办法》,通过前置联审联批,同步提升涉建项目管控力度和审批服务效率。二是用标准来规范。首创大运河遗产保护标准化管理,率先颁布《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规范》《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要素分类、代码与图式》2项地方标准,完成《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大运河(杭州段)驳坎保护与加固技术导则》起草,为运河遗产城市、部门、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三是用机制来评估。制定《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评估体系》,发布《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评估白皮书》,建立遗产定期巡查通报机制。完善河长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市级河长、治水办、河长办“三级督办”流程,落实信息通报机制,时刻筑牢遗产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双底线,绣出水蓝岸绿的大运河杭州“缎”。

将数字技术赋能精细化保护的场景

数字技术是大运河世界遗产精细化保护的时代利器。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指出,“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高精度、精细化的数据积累,是大运河世界遗产保护的厚实基础;实时性、多源化的数据获取,是杭州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给予大运河的地缘优势。一是数据资源整合。结合城市大脑、5G等新型基础建设方向,打通遗产保护与规划、港航、城管、林水等部门之间的数据藩篱,合成运河遗产全方位监测一机多屏。二是数字内容拓展。应用无人机倾斜摄影、高精度测量、振动传感、红外线成像、3D全息成像等现代技术,有效推进遗产点专项监测和遗产重点河段监测。以非接触方式多源采集遗产点、遗产河段现状数据,成功实现运河遗产保护基础信息的数字化留存和多媒体展示。三是数据档案建设。建设大运河世界遗产档案数据库,按照基础信息、保护管理、文献研究3大类32子类,提升大运河遗产保护效度与传承能力。

将多元主体纳入精细化保护的网络

多元主体是大运河世界遗产精细化保护的活力源泉。让人们能够触摸运河脉搏、感受城市温度、共享文明进步,是精细化保护大运河这脉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的初心所在。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建立美丽运河党员先锋队,发挥党员带头模范作用,完善“党建+”模式,将一个个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大运河遗产保护的坚强堡垒。二是倡导公众参与。以杭州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周为主品牌,巩固学习强国、新兴媒体、报纸期刊三大主阵地,丰富 “大运河保护宣传周”“新年走大运” “小小河长”等活动载体,推动运河遗产保护进社区、进校区、进园区。例如今年7月杭州推出的“义仓卡”,持卡者通过志愿参与运河遗产地的保护活动、垃圾分类、养老服务、街区精细管理等累计积分,可兑换指定实物或在指定商家消费,在“志愿者+小区微治理”等载体手段上进行了成功探索,成为彰显城市文明的又一生动样本。三是共建运河智库。依托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专业组织,系统推进杭州运河(河道)丛书、文献集成、研究报告、通史、辞典“五位一体”研究,做好运河文化基因传承,当好运河遗产“薪火传人”。



 
主办:嘉兴市文物局 承办:嘉兴市文保所 版权所有:嘉兴市文保所 技术支持:嘉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电子信箱:jxwbs01@163.com 电话:0573-82067233 传真:0573-82067233 浙ICP备14041269号
您是第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