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4-02 来源:杭州日报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朽。
在现代萧山这片热土上,诞生了众多革命故事,涌现出众多革命先烈,留下众多红色资源。
“我们衙前是中国现代农运发轫地”“我们李家老宅是萧山南片最有代表性的纪念馆之一”“楼曼文烈士四十一年的人生经历,在我们馆浓缩”……不少热心读者推荐了当地的红色纪念地。
在我们寻访的过程中,那些档案、图片和文物,鲜活而又生动地再现了当年一个个感人的历史场景,真实地记述着那一段可歌可泣的岁月,那一段永远无法抹去的红色记忆。
红色衙前,中国现代农运发轫地
推荐人: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馆长王国龙
1921年的萧绍平原,农民深受地主豪绅的压迫和剥削,阶级矛盾激化。当年4月,中共早期党员沈定一回到家乡衙前,邀集进步知识分子刘大白和革命青年宣中华、徐白民、唐公宪、杨之华等到衙前创办第一所教育农民子女的农村小学校——衙前农村小学校,在传授文化知识和实用知识的同时,向广大农民宣讲革命道理。
在沈定一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当地培养和团结了李成虎、单夏兰等一批农民积极分子,打米店,争鱼权,保卫自身利益的斗争让农民看到了自身团结的力量。9月27日,衙前农民协会成立。在短短两个多月时间里,萧山、绍兴、上虞等县八十多个村建立了农民协会。在此基础上,衙前农民协会联合会于同年11月24日宣告成立,衙前成为萧绍平原农民运动的中心。《中国现代史稿》肯定“浙江省萧山县衙前农民运动,是中国现代农民运动的先声”。
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馆长王国龙介绍说,衙前农民运动史迹群是我党领导下,第一次农民运动的历史见证。衙前农民运动史迹群现保存完好,农协旧址东岳庙、衙前农村小学校旧址(沈定一故居)、李成虎故居、李成虎烈士墓,加上后建的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和杨之华纪念馆,已形成了“二馆四点”的规模,是“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浙江大学学生思政与党建现场教学基地,浙江省党史教育基地,浙江省青少年红色之旅经典景区。
楼曼文,中央特科女英豪
推荐人:楼塔镇文化广播站站长王新江
楼曼文烈士是一位中国大革命时期参加革命的党员,参加过“五四”后期的学生运动,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在上海参加中央特科,是我党在当时的秘密战线上为数不多的女情报工作人员之一,1931年经日本后转到苏联学习,并蒙受冤屈下放劳动。1938年平反在共产国际党校学习。1941年回国参加抗战,转道新疆,滞留当地开展工作,同年被新疆军阀盛世才关进监狱,长达4年多。1946年,营救出狱后,在中央社会部工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因病在河北西柏坡去世。在楼曼文烈士短短四十一年的人生经历中,不仅与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密切相关,也与许多中共高层相交相知。
王新江介绍说,楼曼文纪念馆全面展示了楼曼文从事革命事业的感人事迹。纪念馆建筑面积660多平方米,建造年代已达120多年。展陈分“求真理,女中学习;为理想,投身革命;受派遣,海外浮沉;滞新疆,监狱斗争;获自由,力疾从公;现曙光,英烈长眠”六个板块,用微缩模型、实物、展板、场景、油画、连环画、视频资料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楼曼文光辉的一生。
李家老宅, 记录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岁月
推荐人:义桥镇文化广播站站长黄坚毅
萧山南片,也是中国共产党在萧山开展革命活动的最早地区之一。义桥革命历史纪念馆也是萧山南片最有代表性的纪念馆之一。
这座建于清末的传统江南四合院,是中国早期共产党员李又芬的家,被称为李家老宅。
李又芬,义桥镇何家桥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1月回何家桥发展组织。1928年3月,以创办夜校为名,发展了本村和周边村落的10位积极分子入党,于1928年6月建立了中共何家桥支部。
“当时,除了中共何家桥支部,还有义桥支部、山后支部、西山下支部。这些党组织为义桥农民运动打下坚实基础。”黄坚毅说,当年,在义桥、戴村附近村庄,不少农民已准备了刀、枪等简单武器,减租减息活动和武装抗租斗争风起云涌。当时的许贤乡、山后乡、郭村乡在中共党支部的组织推动下,成立了农民协会,他们相互配合,同地主开展了减租减息和“吃大户”的斗争。黄坚毅介绍说:“从1928年到1930年,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这些斗争大大鼓舞了人民群众的革命士气,打击了国民党政权和地主阶级的反动气焰,也引来了地主阶级的仇恨和反动当局的血腥镇压,在萧山人民的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当年12月杭州沦陷、萧山岌岌可危,李氏老屋也难逃厄运。“老屋的后墙上,至今还有数十个1940年日军进犯何家桥时所留下的弹孔。”作为义桥镇学党史讲师团成员,黄坚毅对义桥的红色记忆如数家珍。
纪念馆以图文和实物等形式,系统展示了义桥光辉的革命历史及义桥革命先烈的先进事迹。
记者 赵玉福 郑丽华 通讯员 陈佳蔚 徐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