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文物保护网
  新闻动态
新闻中心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新闻中心»窥见遗落的文明 找寻文化的记忆 《西塘宣言》发表十五周年,传统村落保护站上新起点
窥见遗落的文明 找寻文化的记忆 《西塘宣言》发表十五周年,传统村落保护站上新起点
发表时间:2021-04-28    浏览次数:1441

发布时间:2021-04-27 来源:南湖晚报

村落孕育血脉,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星星点点擎起文明的火炬,这里是人类文明参天大树的根脉,是田园生活的守望地,也是文化农村的精神堡垒。我们从村落中窥见遗落的文明,从村落中找寻文化的记忆。

“古村落是祖先创造的第一批文化成果,也是我们最后的精神家园……”15年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史上第一份呼吁全社会并联络国际学术力量保护古村落的“宣言”——《西塘宣言》正式发表。

昨天下午,传统村落保护《西塘宣言》发表15周年国际研讨会在宣言诞生地嘉善西塘召开,标志着我国保护传统村落已从最初的“抢救性保护”阶段进入“科学保护”阶段。

还景区于民

那个最有烟火味的古镇

一纸宣言带来的影响力,如同涟漪层层扩散,激荡久远。

15年间,在天津大学教授、博导和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冯骥才,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教授、博导阮仪三等文化界专家学者奔走呼吁下,一座座独一无二又濒危的传统村落被小心保护、细心呵护,先后认定传统村落6819个,越来越多凋敝破败但承载厚重历史的传统村落开始焕发新生。

《西塘宣言》诞生后,“保护古镇有什么意义”“保护什么东西”这样的讨论不绝于耳。“江南水乡以水为纲,依水造物,依水建城,各个城镇都有自己的特点。西塘有长长的廊,这些廊满足了居民生活、生产和商业的需求。而在乌镇,人与水和谐相处,房子造在水上,占天不占地。”阮仪三认为,这些古镇留存了中国的历史建筑,应当在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继续发挥作用,将古镇的历史风华再次展现出来。

“愿我们今天的努力与奋争,能换来明日美丽不败的田园风景。”《西塘宣言》中的这句期许正成为现实。

“《西塘宣言》的发表,也为西塘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嘉兴市委常委、嘉善县委书记洪湖鹏介绍了西塘的保护与开发,“西塘是5A级的景区,也是全国唯一的还住着7600名原住民的景区。从下午5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我们的景区是打开的,也就是还景区于民、还镇区于民,因而西塘也被誉为是最有烟火味的古镇。西塘能够如此完好地保存面积25万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筑群,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清单,《西塘宣言》的发表起到了关键作用。”

回溯15年来的变化,冯骥才心潮澎湃。“回想15年前,我们穿越西塘古镇的时候,那种浓得化不开的乡土的气息,迷人的醉人的气息,具有诗意的气息,令人难忘。很多参会的学者今天又走进了西塘,说那个感觉和15年前是一样的,这让我特别高兴。”

不变中的变

古村落站在科学保护新起点

15年前,《西塘宣言》宣誓保护中国传统村落的决心,奏响了中国古村落保护的序曲。

传统村落保护《西塘宣言》发表15周年国际研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保护传统村落已从最初的“抢救性保护”阶段进入“科学保护”阶段。

“15年来我们一直寻找的古村落保护发展的标准,就是变和不变。今天我们从西塘看到了变中的不变,也看到了不变中的变。”冯骥才看到了西塘在古村落保护中的远见卓识,“西塘的处理给我们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很多值得深究的东西。哪些是可以变的,哪些是必须变的,哪些是绝对不能变的?”

冯骥才强调:“古村落的保护,既要保护好村落的自然生态,也要传承好村落的人文内涵,维护下一代人对生活家园和精神家园的依恋。所谓‘风土人情’,那么‘风土’和‘人情’都要保护好,村落的生命才能长久。”

“只有建立起科学保护的体系,并行之有效,真正保证传统村落的永存,才能达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冯骥才认为“科学保护”应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基础的、研究的、学术的层面,包括传统村落知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传统村落保护基础科学的建立、传统村落的分类等;二是机制与制度的层面,遗产资源整合与机制建构,包括建立村落档案、制定遗产清单、确定保护内容与责任制、规定保护制度、组成由原住民参与的管理会等;三是管理层面,包括执行和监督保护制度等。

“十五年过去了,这里曾经是一个起点,我希望今天仍然是一个起点,是一个更高的起点,是一个科学保护的起点。”展望未来,冯骥才对古村落保护开发满怀期冀。晚报记者 谭罗敏 通讯员 张文燕 王 洁




 
主办:嘉兴市文物局 承办:嘉兴市文保所 版权所有:嘉兴市文保所 技术支持:嘉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电子信箱:jxwbs01@163.com 电话:0573-82067233 传真:0573-82067233 浙ICP备14041269号
您是第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