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李 霞 2016-05-03
“十二五”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全省联动,整合资源、加强阐发,着力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但同时也应看到,坐拥丰厚的资源宝藏,山东在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仍有不足之处。特别是在利用现有平台整合、推介文化资源方面,仍有可供发力的地方。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十三五”时期的一大发展目标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 公民道德建设、中华文化传承等工程。我们既要让人民的物质生活更殷实,又要让人民的精神生活更丰富。”如何丰富民众的精神世界?一方面需要有先进文化引 领,同时也要求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汲取精华,实现时代性转化。博物馆则为这种转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载体。
根据山东文物部门的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初,山东有各级各类博物馆352家,较2010年增长136%。山东博物馆新馆开馆以来累计接待观众超过 500万人次,是老馆过去20年总和的近两倍。可以说近年来,山东省内的博物馆从数量到质量都上了一个台阶。人气的飙升应带来社会效益的增大,尤其是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将文物背后蕴藏的传统文化精髓传递给民众是当务之急。
2015年3月开始施行的《博物馆条例》明确,“博物馆应当根据自身特点、条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参与社 区文化建设和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国家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 可目前,山东一些博物馆在文物展陈、开展社会教育方面着墨颇多,研究阐发力量却匮乏薄弱,并未形成弘扬传统文化的统一体系。
倘若将某地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比作一片森林,博物馆则是森林中长势最旺盛的那棵大树。民众不可能到达森林的每个角落,但可以通过接触博物馆这棵大树,感悟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于山东,做好传统文化与博物馆融合发展的大文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结合“互联网+”,促进传统文化科研成果的传播。“十二五”期间,山东已在全国率先建设了数字化博物馆,初步实现了馆藏珍贵文物的网上共享和展示。 可以预见,未来互联网的使用范围将越来越广泛,足不出户欣赏博物馆藏品,感悟传统文化魅力,是发展趋势。相关部门应通过与社会力量合作等方式,加强对馆藏文物历史价值的研究与阐发,实现成果在互联网上的展示,缩短民众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其次,鼓励各地博物馆开展本土特色文化展陈。当地博物馆可通过定期举办主题活动等方式,吸引民众走进博物馆,亲身体验文物修复、藏品普查等工作,了解本地文化资源优势。在接触中了解,在了解中喜欢,从古老文明中汲取精神营养。
再次,发挥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乡村记忆”工程的作用。2014年起,山东陆续启动了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乡村记忆”工程,对文化遗 产进行原生态保护。分布在齐鲁大地各个角落的民居、古建筑,是名副其实、触手可及的乡村博物馆。民众在其中可以寻找先民生活场景,了解传统文化蕴含的独特魅力。
山东具有数千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利用博物馆的平台挖掘阐发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