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文物保护网
  新闻动态
新闻中心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新闻中心»2023年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论坛在杭圆满举行
2023年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论坛在杭圆满举行
发表时间:2023-06-13    浏览次数:1196

发布时间:2023-06-12 来源:杭州城研中心 浙江文物


6月10日是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论坛在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仓前大楼(世界城市博物馆)正式召开。论坛由中国考古学会、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杨建武出席并致辞。

1.jpg

论坛以“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为核心主题,邀请业内专家、专业机构、城市代表、媒体人士等共谋发展,探讨如何在文旅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方法思路,如何利用文旅产业发展赋能文化遗产工作,实现以积极保护促进文脉传承,以文脉传承增强文化自信,涉及内容丰富,是一次思想灵感的大碰撞。

2.jpg

杨建武在致辞中指出,文物是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活化石”,是传承文化最好的物质载体,是高品质的、稀缺性、最具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旅游资源。

坚持文旅融合、文物有责。要牢固树立主动跨界、主动展示、主动融入的理念,深入挖掘文物资源历史文化内涵,全面激活文物资源价值,努力推动丰富的文物资源转化为文旅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坚持文旅融合、文物有度。要求在文物与旅游的融合中严格把握好分寸和尺度,既要强调“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又要看到不宜融、不能融的文物和文化遗产则暂时不融,找准文物和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的最大公约数、最佳连接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坚持文旅融合、文物有为。坚持积极作为、尽力而为的态度,深入实施浙江考古“启明星”计划,深化文化基因解码工程,高标准打造全域博物馆,创建红色文化旅游带,培育文旅融合业态产品,讲好浙江文物故事,以更好推动浙江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与文旅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a.png

b.png

640.jpg

“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6月2日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时指出的。王巍结合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作题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的主旨报告。他认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自2002年启动以来,取得浙江良渚和陕西石峁、山西陶寺、湖北石家河等重大考古发现以及近千项考古发掘,实证了在8000年文化史、5000年文明史中,中华文明从区域多元起源到中原地区引领的一体化进程,并最终形成以黄河中游为中心的历史格局。考古展现了中华文明取得的辉煌成就,对于国人来说,不仅丰富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从数千年积淀的中华文化基因中获取精神力量,增强了文化自信。

c.png

4.jpg

江山舞认为,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产生于其固有特色,也就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差异性、独特性甚至唯一性,这种特色只能来自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他向现场嘉宾分享了“保老城、建新城”“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保护体系”“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杭州经验”。强调要高度重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文化遗产保护,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积极保护、规划引领、遗产美学、以人为本、分类实施、研究先行等理念,广泛应用“XOD+PPP+EPC”模式,有效破解“钱从哪里来和去、地从哪里来和去、人从哪里来和去、手续怎么办”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四大难题。

d.png

5.jpg

刘士林作题为“运河文化:从世界遗产到国家战略”主旨发言。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重要批示,是大运河从“文化遗产”跃升为“国家战略”的点睛之笔,推动我国首个文化类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出台。大运河从“文化遗产”到“国家战略”是一个文化遗产在现实空间中不断拓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日益密切的过程,逐渐形成“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为标志的文化建设和展示体系,实现“文化场馆”和“旅游景区”为重要载体的空间拓展,走出文化引领区域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也传承和展现了大运河文化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美学精神。

e.png

6.jpg

林留根作题为“大遗址考古理论是中国考古学的重大理论创新”主旨发言。他表示,“大遗址考古”的本质内涵是针对规模大、价值高的古代遗址所开展的系统性、整体性的田野调查、勘探、发掘与研究工作,系统论方法是其最核心最根本的方法,良渚遗址就是最典型的大遗址考古实践。“大遗址考古”是中国百年考古学史取得的最辉煌成就,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生动实践与体现,是中国考古学重大理论创新。

f.png

7.png

圆桌讨论会由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建华主持。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总工程师曹兵武认为,要利用好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保护利用示范区等活化载体,推动考古遗址由考古研究资源向历史文化遗产和公共文化资源转变。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提出,实现世界遗产的学术、文化、社会三个转换,要依靠“四大天王”,即内容、形式、创意、价值,做好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的博物馆建设和展陈。

浙大城市学院考古学系主任杜正贤认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考古人才的专业培养,要从课堂教育、田野考古、展馆实习等多方面系统开展。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数字遗产专委会主任贺艳表示,数字化保护可以连接古今,连接文化遗产与公众,让文化遗产数字化重生,生动讲好文化遗产故事。

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施剑认为,本次研讨会深入总结回顾文旅融合的发展轨迹,深刻阐释文旅深度融合的丰富思想和理论内涵,为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积极献计献策、凝聚智慧。他表示,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文旅融合,激发新动能、形成新优势,让“诗”和“远方”在共创美好生活中“融”得自然、“合”得协调,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g.png

8.jpg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曹兵武、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数字遗产专委会主任贺艳、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古学系教授郭伟民、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运营总经理黄模敏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基础业务部主任金连玉等专家演讲发言。


 
主办:嘉兴市文物局 承办:嘉兴市文保所 版权所有:嘉兴市文保所 技术支持:嘉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电子信箱:jxwbs01@163.com 电话:0573-82067233 传真:0573-82067233 浙ICP备14041269号
您是第位访问者